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家乡的那条山路
◎杨晓东
  我的老家在太白县靖口镇凉水泉村,一个偏远的乡村,这里有我的童年。记忆中童年时的家乡太苦,令人发愁的首要问题就是路难行。一到雨季,感觉在泥地里行走。雨停了,走路也得踮起脚试探着在垒起的地埂上,稍有不慎,便跌倒沟旁。要到县城,四十多公里碎石路,来回得整整一天。
  上世纪80年代,我到离家五里路的一所小学上学。上学的路一半是泥泞的田埂,一半是狭窄的沟河堤岸,途中还有三座摇摇晃晃的只能一人通过的小木桥。一次因上学迟到,匆匆穿行过桥,却不慎踩在一块朽木桥板上,一只脚陷了下去,一根锈钉刺进了我的大腿,血流如注,至今还留有深深的伤痕。
  因为这条山路,童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贫穷的小村庄,走上宽阔平坦的大道。离开家乡到宝鸡市区工作后,不时有家乡人来家里做客,谈得最多的还是家乡的路。浅斟低酌之间,更多的是叹息、着急。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来做客的家乡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出去,找新路。再后来,我从他们口中得知,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一年到头做不完的农活,现在加在一起三个月就干完了。九个月的空闲时间,很多年轻人到城里做零活,农忙时返乡务农,农闲时外出赚钱,他们就像随季节变迁的候鸟一样穿梭在城乡之间。过去老少成群吹牛晒太阳的懒散日子没有了,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乡亲们的日子一个个好了起来。
  那些年村子里铺起了一米宽的砖头路,后来乡村之间又铺上了砂石路。他们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我想这下回家就不用愁了。其实情况远不是想象的那样,那年春节,我带着家人回去了,恰逢天寒地冻,车子在砂石路上打滑,让人战战兢兢;砖路上白霜覆盖,走上去如同溜冰一般,一家人就这样提心吊胆进了村子。那时心里总是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条像样的路!
  又过了好些年,党的十八大后,家乡人告诉我,现在山路真的好走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回去了一趟。汽车欢快地奔驰在柏油路上,行云流水般地舒坦。呀!家乡真的变了:出门就是高等级的快速通道,县镇间过去的砂石路变成了高等级的柏油路,两边的绿化更是姹紫嫣红、苍翠欲滴;村子里简易的砖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到我老家的小村庄;原来我家门口那座让我留下伤痕的小木桥,如今变成了通行汽车的公路桥;一座座洁白的、粉红的、嫩黄的小洋楼穿插其间。过去到县城一天的路,现在坐车30多分钟就到了。乡亲们告诉我,修了这么多路,全是政府出的钱。
  路通了,昔日闭塞落后的小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子里原来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成了小有名气的小老板,看到家乡道路四通八达,于是他们又回村创业,开起了工厂。原来像候鸟一样的打工村民,许多人不再两地奔波,工厂就在家门口,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村里很多年轻人考上了大学,有的读了硕士、博士,每每回家,不仅在乡间传播了知识和技术,也带回了新的理念和发展思路。
  走上新路的村民脸上多了惬意和快乐。我站在故乡的大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看看家乡干净平坦的路,这就是一幅和美、恬静、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家乡的这条山路既是承载历史的那条老路,也是一条通往富裕文明与美好明天的幸福、吉祥和希望之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