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文明新风润西秦
——宝鸡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日前,渭滨区桥南街道姜河社区的志愿者在清姜河沿岸捡拾垃圾。本报记者杨曙斌摄

  本报记者罗锐
  一座城市的阔步前行,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地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淳厚文明之风的润泽。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为奋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丰润的道德滋养。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发挥主人翁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向着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全力奋进,让宝鸡这座城市不仅美在“颜值”,更美在“精神”。
  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新风荡漾城乡大地
  在宝鸡,无论是在市区主干道还是在背街小巷,斑马线前车辆礼让行人的文明行为随处可见,车让人、人守规,文明靠右行等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城市交通和谐顺畅;
  在宝鸡,大到饭店宾馆,小到街头摊点,“公筷公勺”“光盘行动”等文明用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已蔚然成风;
  在宝鸡,各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城乡大地,志愿服务站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红马甲”成为文明宝鸡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宝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建设、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公益广告位置突出,十分醒目;
  ……
  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中,我市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育文明新风,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持续提升,文明根基不断夯实。我市以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成立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领导小组,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13个专项整治提升行动,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市创建成果。(下转第二版)    志愿者积极开展助残活动,让残疾人朋友感受到文明城市的温暖。(资料照片)

(上接第一版)
  在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同时,我市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全社会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烈日下可防晒休憩、下雨天可遮挡风雨,渭滨区城管执法大队为了给快递小哥提供临时休息的良好环境,修建了“骑手”驿站,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开展“幸福闪光灯”活动,岐山县凤鸣镇凤鸣西路社区弘扬孝老爱亲传统,为金婚夫妇拍摄婚纱照,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眉县首善街道岳北村八旬老人童秀英,20年来一针一线绣制上万双鞋垫,免费送给消防员、环卫工人、医护人员等;
  ……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的创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今年5月1日,《宝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宝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里程碑。不少市民认为,《条例》为文明行为立规矩、树导向、定红线,明确了城市管理中的行为准则、管理部门和处罚标准,对于巩固深化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汇聚力量文明之花绚烂绽放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志愿者是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在交通路口,他们手举旗帜,倡导安全文明出行;在大街小巷,他们清理卫生死角,打造美好家园;在困难群众家里,他们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疫情一线,他们为守护群众健康默默付出……“志愿红”已成为宝鸡文明实践最靓丽的颜色。他们不求回报,甘于奉献,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有你有我”2022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宝鸡周末‘益’起来”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红”的身影活跃在多个领域。特别是今年3月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志愿者闻令而动,踊跃报名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日均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达2万余名,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
  聚焦群众需求,我市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形成了众多品牌项目,让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里。
  一场场精彩的节日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气象。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道德正能量,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围绕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通过发布倡议书、举办茶话会、组织集体活动等形式,连年举办“我们的节日”等示范活动。各县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移风易俗。
  一件件暖心的民生实事,托起了群众满满的幸福感。我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七进”“话剧月月演、秦腔周周唱”等品牌活动,宝鸡科技馆、图书馆常态化开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水平的剧目演出,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提升了文明实践的吸引力,也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各县区打造了“文明实践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关山新声”“西府曲子传新声”“院坝议事会”等富有地域特色、受群众欢迎的品牌项目30多个,5个案例在中、省交流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坚定群众信仰信念、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提升群众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礼遇帮扶情暖人心共同呵护未成年人
  凡人善举,一点一滴折射美德之光,一件一桩汇聚榜样力量。
  “中国好人”屈亚斌,从“暖冬三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到“麦田计划”关爱留守儿童,从“党员干部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活动,到“衣衣情深人人雷锋”捐衣活动,他将自己的爱心播撒到参与过的每个志愿服务活动当中;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95后”姑娘现水玲,从小被收养,十几岁就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精心照料重病“奶奶”及养父兄弟三人,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被誉为不忘养育恩、坚守尽孝道的“好闺女”……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
  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榜样引领作用,今年5月30日,《宝鸡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帮扶实施办法(试行)》印发,对历届全国、省、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历次“中国好人”“陕西好人”“宝鸡好人”获得者等进行激励奖励,享受节庆活动、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等优待以及住房保障等帮扶,体现全社会对道德先进典型的尊敬和关爱,引导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通过礼遇帮扶,全市上下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效应进一步放大,自觉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
  少年强则国强。我市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师长、爱同学”活动,通过聆听党史教育报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孝老爱亲实践、帮助困难同学等,弘扬知恩感恩的优良传统,培育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感恩之心的时代新人。
  今年5月25日,我市杨竣西、潘泽琪2人荣获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5月27日,26名学生被评为2022年宝鸡市“新时代好少年”。这些榜样将引领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
  文明的种子已经深深植根于宝鸡这座城市,渗透在每一个市民的精神当中。宝鸡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奋力谱写“精神文明家园”的华美篇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