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我们来自长春
毛丽娜
    李光彝翻看全家福照片

  “你瞅啥?”“瞅你咋地?”这两句开玩笑的东北话,在市区东二路陕西电子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凌云”)家属院内常能听到。7月26日,笔者来到了凌云老一代建设者李光彝家中,李光彝热情地用东北话说:“闺女啊,家里来客人了,赶紧‘捣扯’(收拾、整理)下。”
  李光彝于1953年调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1959年12月,年轻的李光彝积极响应支援三线建设号召,从东北长春来到宝鸡。1960年10月份,妻子吕鸿书也辞去了长春市南关区文化馆的工作,带着4岁女儿和2岁的儿子,跟随李光彝来到了宝鸡凌云工作。
  回忆往事,李光彝万分感慨:“当年,我们要在渭河滩上建设一个工厂,厂区脚下是沙滩、荒冢、废墟,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开始筹建时,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所有筹建人员开展生产自救,上山挖葛根维持生活。记得到清姜河筛铁沙生产铁锹,大家一起边搞基建,边进行试制和生产,直到后来经济好转,才正式投入建设。全体干部职工披星戴月,人拉肩扛,硬是在一片乱石遍布、荆棘丛生的荒滩上建起了两万多平方米的厂房。”
  1961年5月,李光彝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李光彝的二儿子在宝鸡出生。李光彝说:“那时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25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条件很艰苦,每顿吃的是粗粮野菜,用炉子生火做饭,一捅炉火,灰尘满屋。孩子的衣服也是老大穿了改小点给老二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家共用一套水房、厕所。那时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了能洗一次澡或看一场电影。那时的我们不想那么多,一心只听党的话,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现在,李光彝每周一晚上十点,都要看电视节目《这就是中国》,倾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等人探讨时政知识。“无论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我都牢记我是一个中国人。”说这句话时,李光彝挺直身板,目光中透出坚毅。
  曾经,李光彝听过看过的东北二人转、听过的大秧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如今,李光彝更喜欢吃岐山臊子面、听秦腔,虽然听不大懂,但秦腔时而高亢时而柔和的乐曲很能扣动他的心弦。李光彝和妻子为人朴素、真诚,他们的子孙中有大学教授、企业职工,一家人都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李光彝说:“如今,我来宝鸡已有63个年头,党龄61年,参加工作70年。当初离开老家,我一点都不后悔,只要为国家作贡献,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前不久,妻子刚刚去世。我和妻子一起度过了60多个年头,已经足矣。秦岭脚下的这片土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我开心地活到87岁,我感到这儿就是家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