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精上见功夫 好上求突破
◎辛文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人民对作品的“看”法、历史对文学的“量”法,不仅在于“数量”“体量”,更是关注“质量”“分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文学的重大任务,而精品力作,就是“发展质量”最突出、最直观的尺度及表征。新时代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多不多,而是好不好。因此,要着力在“精”和“好”上见功夫、求突破。要站在“数量”的“基本盘”上,去打造“质量”的“爆发点”;从宽阔扎实的“高原”出发,去攀登文学精品的“高峰”。
  出精品,缘于历史的新期待。中国新文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到今天,我国文学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我们既不缺方法技术,也不缺环境条件;既不缺“能写的作家”,也不缺“可登的平台”。这是新时代文学的“生产力底气”。心里有了“底气”,笔下要有“志气”,生逢历史窗口,就该承担起历史任务。中国文学已经来到了这样的节点:它应当演奏出新的历史高音,应当诞生出新的伟大作品。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在作品质量上摸到新的“历史标高”。
  出精品,来自人民的高要求。今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空前地多样、丰富,人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早已不在于“食粮”够不够吃,而是更关注“口味”够不够好、“营养”够不够足。如果不能满足人民对“精”的新要求,再大的“文学粮食产量”,也依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才能以文学的方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文学不仅要能填满人民的书架、填满人民的“购物车”,更要有真正的大作品,能填满历史的盼望和人民的心。
  出精品,有赖于广大作家的努力。创作是作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树立精品意识,精益求精搞创作,这是作家自身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精品力作”这一概念下,作家的个人价值,与文学的历史使命、社会效益,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广大作家要关注时代的大主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寻找主题、创造形象,把历史大潮的澎湃动力,转化为精品诞生的内在势能。要探索艺术的新表达,不断走出“舒适区”,有意识地迎接艺术挑战、探索个性风格,敢做风格鲜明的“独一家”和别开新局的“头一个”。要切实树立“出精品”“拼质量”的意识,不仅要追求著作等身,更要追求精品立身,在创作中更加有机地协调好“量”和“质”、“多”和“好”、“写出一批”和“留下一本”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出精品,需要有文学生态的支持。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精品力作的创作诞生,离不开各方合力的保驾护航。要为精品力作的创作与传播提供良好条件,营造“不浮躁”的气氛,提高“推精品”的本领。文学评论界要有对“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持续关注,也要有对“十年磨一剑”的慧眼识珠。文学编辑要围绕作品,与创作者展开更加充分的双向互动、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打磨。文学界要更积极地参与公共文学生活、做好文学审美教育,在社会传播和社会接受层面做更多更有效的工作;要让更多人接触到文学精品,持续提升广大人民对文学精品的辨识力、鉴赏力、接受力,让文学的酒香更好地飘至公众文化生活的街头巷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