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扬起西府高等教育风帆
——探寻宝鸡大学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的宝鸡大学(资料图)

    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新生接待站(资料图)



    扫码阅读“宝鸡日报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行走西秦大地重温百年党史”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张琼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言明了教育的万钧之重。宝鸡向教育强市迈进的路上,有许多值得诉说的往事和宝贵经验。
  “40多年过去了,师生在长寿沟建校的场景和创业开拓精神,依然感动着我。”宝鸡文理学院历史与文化旅游系原党总支书记刘波回忆。
  “这是60多年前的宝鸡大学校门口,学子们读书看报,求知欲旺盛。”宝鸡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韩恩强老师拿着一张老照片介绍说。
  长寿沟、宝光路、高新一路、蟠龙塬,近日,沿着渭河水,顺着受访者的讲述,记者探寻宝鸡高等教育学府的发展历程。
  生根一个小红本讲述老宝大往事
  在宝鸡文理学院档案馆内,珍藏着一个58年前的小红本,红色封面上写着“宝鸡大学毕业文凭”八个字。翻开内页,小红本的主人叫严武杰,临潼人,于1963年8月从宝鸡大学机械制造系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
  这个小红本是目前发现时间最早的宝鸡大学毕业文凭,时隔多年,小红本依然色彩鲜艳,可见主人对它的珍爱和悉心保管。那么,小红本上的宝鸡大学和现在的宝鸡文理学院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宝鸡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皆为宝鸡文理学院前身。
  据宝鸡大学教师回忆,长寿沟是宝鸡大学的“出生地”,具体位置在现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长寿中学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国家紧缺农业机械人才,1958年秋,经陕西省政府批准,省属四年制本科高校宝鸡大学在长寿沟“呱呱坠地”。学校设置农业机械、化工两个专业,教师有从西安交大等高校调入的业务骨干,也有从宝鸡国防工厂来的工程师。
  当时条件有限,师生们一边上课一边建校,老师严谨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毕业学生除过被分配到宝鸡,还分配至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1963年,小红本的主人严武杰毕业,被分配到渭南华县某机械厂。
  当宝鸡大学的发展蒸蒸日上时,波折也随之而来。1963年秋,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不得不撤销停办宝鸡大学。
  壮大一段老记忆展现建校精神
  时间拨转到1975年秋,22岁的扶风小伙刘波等250名陕西师大新生带着铺盖卷,跟着学校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来到宝鸡长寿沟。当时,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恢复和发展的好势头,1975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在长寿沟成立,设政治思想教育、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4个专业。
  刘波回忆,当时正值抗震救灾非常时期,学校借用长寿中学地方,将用砖头和土胡基搭起的简陋平房,作为师生们的落脚点,一个班用一间大教室。刘波班上有50名学生,白天师生上完课就动手盖校舍,晚上就在教室里挂起床单,把男生和女生隔开休息。当时,学校食堂只有30多平方米,却要承担全校师生的饮食供应,师生主动轮流帮灶。一次改善伙食,党员学生带头和面包饺子,饺子煮好后,党员学生主动退后,让其他学生先吃。饺子不够,刘波等好几名党员学生都没吃上,但大家心里却很乐和。
  刘波说:“我们班上有22名党员,建校期间老师和党员学生挑最重最累的活干,大家都抢着吃苦奉献。党员在学生心中形象很好,大大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还有一次,建校舍时要向高处搬运水泥石头,活儿又重又危险,大家都有点发怵。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谁是党员?上!”话音刚落,20多名党员齐刷刷站出来,抬着水泥石头就干起来,一直干到晚上,他们的肩上身上都是压痕。
  最终,在市上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长寿沟盖起两栋楼,有了教学住宿地。每逢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师生们就到附近县区的村子里去帮农,到人民公园参加义务劳动。1978年,临近毕业的刘波写下去西藏的申请书,因被留校而未获批准,彼时,学生已发展到600多人,专业增设为5个。
  《宝鸡文理学院院史》记载,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宝鸡市成立宝鸡大学,校址在宝鸡市公交干校;1992年,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为宝鸡文理学院,校址位于市区宝光路,自此,我市高等教育发展驶上快车道。
  时任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大学合校办主任的刘波深有感触地说:“我亲历了两校合并的整个过程,为负责相关工作的省市领导的高瞻远瞩发展眼光所折服,为两校教职员工的爱校拼搏精神所感动。从决策实施到合署办学,从人员分流到新校运行,无不凝聚着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关心宝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理念,也彰显了两校留任和分离教职工的牺牲奉献精神,形成了宝鸡文理学院扬帆启航的强大动力源。”
  蓬勃一批新宝大学子逐梦起航
  栉风沐雨六十余载,如今的宝鸡文理学院拥有高新校区、石鼓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在校学生达到2万余名,教职工1600余名,设有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已达18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方向(领域)增至62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实现了二级学院全覆盖,形成了以文理优势学科为主干,以教师教育学科和应用型工科为特色,文、理、工、管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不日,“宝鸡大学”这个原名也将回归,学校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从1958年至今,这所大学已为社会培养了14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有宝鸡文理学院78级校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有78级校友、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董事长王政军,有85级校友、著名作家红柯……
  一双双手掌、一个个名字、一份份力量,汇聚成我市高等教育大河。
  88岁的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彭曦说:“教书育人是大事,我只要腿脚能动,就想去上课。五百人的梯形教室不够坐,走道里头都是人,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奖励。我们要把知识当作一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90后”商洛小伙阮启钊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书。他说:“从学生到老师,是母校坚定了我的职业方向,让我立志成为像我的大学老师那样的人,投身教育,矢志不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育事业需要薪火相传。
  梅花香自苦寒来。彭曦、刘波、任宗儒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看到如今漂亮的校园,常想起曾经挤人字楼宿舍、点蜂窝煤炉子的往事,以及那呛鼻的炕烟味儿。回忆不只是念旧,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前行力量源自实干,也源自精神鼓舞。刘波说:“没有一滴汗会白流,汗水凝结的建校精神鼓舞新宝大人继续前行,那是坚定初心、党员勇担使命的担当精神,是顽强奋斗、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是热爱事业、扎根教育的进取精神,也是乐于奉献、甘于无名的服务精神。”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