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甘棠树下断讼案
◎杨舟平
  新编秦腔历史剧《甘棠清风》讲述的是西周初年与周公齐名的辅政大臣召公姬奭常坐在甘棠树下受理民间诉讼,深受百姓爱戴的故事。召公死后,百姓不忘遗惠,对他办公所在地的那棵甘棠树也倍加珍惜,这就是成语“甘棠遗爱”典故的来历。甘棠就是棠梨,遗即留,爱就是施惠恩泽,用以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或表达对离去之人的怀念。
  甘棠树位于岐山县刘家塬村,召公和周公是周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周武王死时西周王朝刚刚建立,年幼的成王继位,朝政由召公、周公辅佐。召公主内,主持朝政,行礼乐、施教化、卫王室、决狱断、巩后方;周公主外,负责军事,防反叛、稳东方、拓疆土、保边防。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吸取夏商末期暴政的教训,以德治天下,政通人和。周成王死后,召公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王朝八百年江山打下坚实基础。
  召公姓姬名奭,他的生卒时间史料没有记载。姬奭为什么叫召公?据载,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建立了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他本人并未去燕国就封,而是派长子姬克管理蓟地,自己留在了镐京,继续辅佐朝廷。周武王于是又将国都附近的召地(大约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封给姬奭,所以姬奭又称为召公、召伯。
  为了完成武王遗愿,召公奉命建造洛邑(今洛阳)。不久,召公姬奭担任三公之一的太保。刚刚立国的西周时局动荡,周公和召公两人遂决定“分陕”而治。自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由召公主管,陕县以东,由周公主管,分陕的具体位置在《水经注》《括地志》中均有记载:以陕县的陕塬为界,还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为“立柱为界”,是周、召两公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见证。“周召分陕石柱”据考证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界石。如此,周公的主要精力就用在防备殷商遗民反叛、稳定东部新领地发展上。召公的重要责任就放在巩固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建立巩固后方经济上。
  召公常住镐京,辅佐成王,处理具体朝政。他为人和蔼可亲,处事公道,深受朝廷上下尊重。他还常常走出朝堂,巡行于乡里城邑,问政于阡陌之间,十分体恤百姓疾苦。每每粗茶淡饭,拒绝盛情款待,走到哪就在哪歇息,就地决狱断讼、处理政事,最著名的是他在今岐山县刘家塬村一棵甘棠树下勤勉办公的美谈:召公宁可劳自己一身,也不劳百姓一人,他到发案地详细了解案情,在百姓家门口升堂理讼、判断案件、处理纠纷、平息争诉,让百姓心服口服。
  自古“官声在民间”“政声人去后”,善良的百姓编了民歌感念召公的伟绩,这首歌后来被收入《诗经》里,篇名就叫《召南.甘棠》,歌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繁茂的甘棠树呀,不要剪伐它,召伯在这里住过。繁茂的甘棠树呀,不要折弯它,召伯在这里休息过。繁茂的甘棠树呀,不要毁坏它,这是召伯教化百姓的场所。”
  召公勤政爱民的情怀,“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夏商灭亡后,周人开始怀疑“天命”,开始“重天敬神”,后又意识到“德”与“民”、“君”与“臣”、“臣”与“民”的重要关系,尤其周公、召公时期,敬德保民、重民轻天、民贵君轻思想开始萌发。所以,历朝历代有赞颂召公“甘棠树下理政断讼”的诗篇。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做人一定要以召公为榜样。”还表示看见召公办公时用以遮风挡雨的甘棠树,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唐朝时,杜甫、李商隐等文人墨客都对召公称颂不已。近现代文人名士更是作赋写诗颂扬召公。目前,全国至少17个省市有纪念召公的场所。
  召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这在《尚书》中早有记载,《诗经》中称颂他说:“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是“宁肯自己多劳累,也让老百姓少跑腿”的爱民情怀,这理念于今天仍是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召公是中国廉吏的鼻祖,是古代官员廉勤兼优的典范,是中国最早采用“巡回审判”的司法官员,也可以说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最早创立者。身为一名基层法官,我在召公当年审案的那棵茂密的甘棠树下,不禁沉思良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