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宝鸡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宝鸡 抗战中崛起的交通要地
本报记者 罗琴

我市青少年了解宝鸡铁路文化

1971年秦岭至凤州的火车票

1981年9月铁道部踏勘宝成铁路宝凤段

宝鸡机车检修厂工作人员讲解厂史馆铁路发展老照片

宝鸡机车检修厂俯瞰图

  开栏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文化周刊》即日起开设《宝鸡抗战记忆》栏目。记者将沿着宝鸡当地的抗战文化线索,通过实地走访遗迹、采访专家学者、聚焦抗战文化老物件、翻阅资料档案等多种形式,采撷这片土地上的抗战记忆,弘扬弥足珍贵的伟大抗战精神,以历史和文化的力量激励我们奋发拼搏、砥砺前行。

  1936年深冬,一声火车的汽笛声划破了渭河平原的沉寂,宣告陇海铁路这条钢铁动脉延伸至宝鸡。这汽笛声,不仅唤醒了这座古城,更彻底改写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昔日“秦蜀襟喉”的关中要塞,被近现代工业文明注入澎湃动力,从此开启了一段从“过路小站”跃升为西北交通枢纽与战时经济重镇的壮阔征程。
  从过路小站到交通枢纽
  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陇海铁路未通达前,宝鸡只是一座普通县城,城内仅有资本微薄的商号百余家。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铁路还屈指可数时,宝鸡就拥有了铁路。”说到有关宝鸡铁路建设的历史,年过古稀的我市历史文化研究者于世宏翻开自己记录、积累下的资料感慨道。他告诉记者,据《陕西省志·铁路志》记载,1931年,陇海铁路通车潼关,1936年,陇海铁路延伸至宝鸡。从潼关至宝鸡,全长308公里,铁路是在汴洛铁路的基础上,分向东西修筑而成,至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宝鸡至连云港间的铁路已开通运营,其沟通东西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在于世宏老人的讲述中,那段历史仿佛浮现在记者眼前。全民族抗战期间,陇海铁路西展工程继续进行。陇海铁路是陕西省首条铁路,是当时通往中国西北唯一的一条铁路。由此,宝鸡也有了第一座火车站,它坐落于宝鸡中山路与龙泉巷十字南侧,是一座穿堂式立体型建筑票房,建筑面积230多平方米。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这里也成为中国军队开赴前线的出发点之一,而宝鸡作为当时陇海铁路西端终点,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郑州以东陇海线旋即被日寇切断,宝鸡枢纽地位骤然升级。同年紧急扩建的陵原机场昼夜不息转运军械,跑道旁堆积着待运的苏联援华战机零件;1940年紧急修建的宝平公路虽黄土垫道、晴通雨阻,仍顽强连通西兰公路,使宁夏皮毛、陇东军粮得以辗转输入西南。火车站彻夜灯火通明,宝平公路上有深陷泥泞却坚持前行的卡车队,天空掠过陵原机场的运输机群,这共同奏响了不屈的抗战交响曲。
  从六七千人小县到人口大市
  铁路建设不只是钢轨的延伸,更是搭建了人口流动的通道。​陇海铁路通车后,由于速度快且运费便宜,其渐渐取代了公路,成为大宗物资物品的主要运输方式。陇海铁路提升了宝鸡与铁路沿线城镇之间的客流量,也使得处于铁路沿线的西安、咸阳等城市客流量大增,城市的人口猛增。
  于世宏说,据资料记载,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只有六七千人口,且多为农户。陇海铁路通车后,宝鸡对开客货列车平均每天在两次以上,日吐纳旅客达2300人。宝鸡因为工商业蒸蒸日上,加之是西北的交通要地,所以旅馆几乎每天都是客满的。随着人流的集聚输转,宝鸡城市人口构成开始发生变化。
  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王恭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工厂内迁、流亡人口和随工厂内迁的产业工人及手工业工人集聚,使得宝鸡外来人口迅速增多,数量猛增至约11万人。宝鸡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经过一再扩建,在陇海铁路沿线新建成经一路、经二路和汉中路等街道,中山东路一带也发展成为新兴商贸中心。据《陇海沿线经济调查》记载:“自陇海铁路通达后,商贾云集,市面整改旧观,尤以东关一带进展最快,乃至抗战开始,后方生产事业蓬勃发展,该县城郊各处,工厂之设立,与时俱增。”这里说的该县就是宝鸡县,当时位于中山路上的工交大院就是宝鸡县政府所在地,而东关指的就是斗鸡、十里铺一带。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陇海铁路也成为当时面临战事和饥荒等诸多灾难的河南人的救命线,接纳了大批肩挑家当的逃荒逃难人安身的宝鸡城区,人口激增十几倍。”于世宏说,据资料记载,战时定居宝鸡的有26省籍同胞,其中尤以豫籍人口为多,河南人也成为宝鸡发展的重要力量,庞多的河南人涌入宝鸡扎根,多种方言相互融合。当时位于汉中路北端的河声剧院,便是由著名豫剧表演家常香玉在抗战时期创办,依稀呼应着宝鸡崛起的青春时光。
  宝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既会聚了众多人口,也迅速向“大城市”迈进。
  从物资集散地到工业重镇
  交通汇聚人流,人流催生商机。
  抗战时期,与人口一起涌入的是来自抗战前方的大批实业及生产物资。王恭一边翻阅历史资料,一边向记者介绍:荣氏家族申新纱厂牵头,由上海和汉口还迁来雍兴公司和西北机器厂等14家工厂,形成了宝鸡最初的现代工业。当时在宝鸡新办和新增的工厂达1000多家,以宝鸡为大本营的西北工合,组建了2000多个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合与宝鸡内迁工厂及宝鸡本地新建工厂,共同组成了宝鸡工业生产的生力军,构成了抗战大后方强大的生产力,大批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方。
  可以说,陇海铁路的通车,给宝鸡工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宝鸡城市经济日趋繁荣。上世纪40年代,宝鸡县商会理事长强寿天曾著有《抗战胜利前后宝鸡工商业的变化》一书。书中提到,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后,宝鸡才逐渐繁荣起来,兼之抗战军兴,申新、大新等企业陆续迁宝,并成立迁陕工厂联合会。到抗战后期,手工业织布厂有100多家,有字号的大商店有3000多家。
  截至1941年,迁至宝鸡的有湖北官布局、善昌新染厂、汉口申新纺织四厂、福新面粉五厂、民康药棉厂等15家工厂。经过三年不懈努力,一个初具规模的“秦宝工业区”在宝鸡以东的十里铺形成,由此奠定了宝鸡西北工业重镇的地位。随之,规模更大的企业集团也闻风而来。1940年,中国银行成立雍兴实业公司,于宝鸡蔡家坡兴建纱厂,进而建立产业聚落。雍兴利用川陕公路车运布匹入川,拥有187辆卡车,并自建汽车修配厂和2个燃料酒精厂。
  于世宏说,据1945年公布的工商业发展资料记载,当年十里铺地区的迁宝工厂,生产棉纱14000件、布60万匹、面粉50万袋、纸5300令、铸铁170吨,其中部分物资运往前线支援抗战。在于世宏所著的文章里,有位名叫刘保荣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十里铺、玉涧堡、罗家堎、益门镇等地,到处可闻机织声。”而申新发电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十里铺地区的生产用电,还为城区提供了能源。宝鸡的用电照明历史,也从此开始。
  宝鸡,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抗战时期因陇海铁路而崛起为西北工业重镇,将铁路基因深度融入城市血脉。如今,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蓝图徐徐铺展,宝鸡的枢纽脉搏再次强劲跳动。
  新时代的宝鸡,正以“中国钛谷”“装备制造业名城”的新姿态,疾驰前行。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中欧班列的长啸,宝鸡的工商业传奇始终与铁轨共振,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