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国
乙巳谷雨后某日,老战友吕向阳送来他的新作散文集《周原揭秘》,精神为之一振。
生于斯长于斯,爱周原赞周原,吕向阳绝对是怀揣乡愁、逐梦西周的密使。他先后出版的《三十六个挖宝人的命运》《神态度》《老关中》《陕西八大怪》等大作,字里行间上演着三千年前先民们战天斗地的宏大活剧,而《周原揭秘》又从十六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十件周原出土的国宝,一枝一叶展现出曾经孕育文武滋养礼乐的毛细根脉,是以堪称“金声玉振”“文以载道”吧!
膴膴周原,三千年以降,阡陌沃野,水边山前,依然堇荼如饴;巍巍岐山,林间枝头,风云际会,犹闻凤鸣在耳。我一遍又一遍地赏读《周原揭秘》,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惊叹作者揭秘周原的选题之冷、识见之深、笔触之新,更折服作者探源寻根的自觉担当、慎终追远的文人情怀。而若他从没亲身生活过、没有千百遍走过那半径十来里的十六个土里土气的村落,他就是倒背《诗经》、熟读《封神演义》,也写不出它们曾经的不凡与高贵、贡献与辉煌!
皇皇周原,自古就是一个藏着中华历史文明基因的秘境。这里是《黄帝内经》的摇篮,更是周礼的产床。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率族艰难长驱迁徙周原,传后稷农耕之火、奠立国之基;文王姬昌于斯地以德治邦,引凤鸣之祥;武王乘势而东,伐纣灭商,建开国之功;周公于斯地,制礼作乐,播礼仪之种。而这十六个村庄,就是彪炳史册的西周的首善之地。
史学家说过,一个朝代治理的最大成就,不是锦衣玉食、仪仗如林、鼓乐动天、斗阔比富,而是耕者让畔、敬老爱幼、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周原揭秘》一书,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认识周原“核心圈”的秘闻呢?
其一:三千年不改的村名,描绘出首善之地的原本。
周原的古村名,多为周人先祖所取,像不起眼的甜香的荠菜,始终坚守在周原大地。西周亡了,秦汉走了,唐宋灭了,什么改朝换代,都没有更名改姓。
正如吕向阳所言:“村庄是风俗习惯的根系,是生生不息的摇篮,是气质风骨的酵母。”周人的方言鲜明凝练典雅,孔子尊称为“雅言”。吕向阳老家在岐山县京当镇衙里村,京当,就是京城正中;衙里,即周王处理朝政的衙门。如果有一天考古周王城的准确方位而不是大样样,一定要顺藤摸瓜,不要忽略了这里。
古公的远见、文王的仁政、武王的坚毅、周公的勤勉,像烙印深刻在衙里人的心中。亲历过如此的大苦大难、大落大起,其子孙开口就是三王、太公、周公、召公,仁、礼、诗都成了京当人的口头禅。于是乎,京当人好古,民风淳朴,急公好义,明辨是非,甚至不用掐不用算,从坐相站相吃相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就能辨别忠奸真伪,因为他们的坐标是“视民如伤”的文王,是“老当益壮”的太公,是“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周公,是“甘棠遗爱”的召公。若谁到京当衙里,见了拉车的扛锄头的,要学文王礼贤下士,否则会被笑作“八成人”。
京当周边每个村子的祖上,无疑都是跟着古公翻山越岭拥抱周原的老族人,其最初无非从事狩猎放牧、垦荒修田,共同抵御异族入侵,忍饥挨饿也是常事,安营扎寨后土石筑城、伐木建殿,才逐渐出现各类相对专业的分工。像作者在篇首写的“礼村”从事五礼示范,“洗马庄”从事战马驯养,“祝家庄”从事医巫袪病,而“宫里村”则是周文王他娘生活的后宫……
一个王朝的兴起,背后必有母仪天下的贤良淑德之妇!西周崛起、西周昌盛,季历之母太姜、文王之母太任、武王之母太姒,并称“周室三母”,堪称西周朝政清明立德保民的重要基石。周公在《诗经·大雅·思齐》中,纵情颂扬三位妇人雍容端庄、聪敏贞顺、相夫教子的崇高美德。因此说,吕向阳的《周原揭秘》,铺陈宫里村的来由,为这个村树碑立传,饱蘸笔墨,警世醒世,别开生面,于国于家大有裨益。
其二 :三千年不弃的习俗,彰显着礼仪之乡的教化。
千百年来,宫里村盛行“任姒之风”,婆媳妯娌,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见贤思齐,新娘入门,闺女出嫁,老人们叮嘱最多的是要相夫教子,孝老重亲。无独有偶,在岐阳村,祖辈的守陵人守庙人,守护着东头的太王陵(古公亶父陵)、西头的三王庙,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西周毕了,当周平王率领文武百官抱着祖宗灵牌哭哭啼啼东逃洛阳,故土难离的岐阳人无力背井离乡,只有向着祖陵祖庙诉说着无尽的恓惶,向老天向丰镐向洛阳痛骂乱臣贼子礼崩乐坏的罪孽。
遥想祝家庄的当年,吕向阳琢磨了几十年,他惊讶道:“祝家庄没有一户姓祝的,就像豆腐店不卖豆腐一样。”他明明知道《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地方,在山东不在陕西岐山,却苦恼于久久找不出原由来。他苦思冥想,翻遍了《宝鸡市志》《岐山县志》《祝家庄村史》,还是不见祝家庄的真面目。几年前,他从何光岳《炎黄源流史》第四十六章《祝(铸)国的来源和迁徙》一节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祝氏,即铸氏。”《礼记》云:“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这两段文字,如闪电一般划开重重迷雾,让他豁然开朗。原来,铸国故地在今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铸国是周武王克殷后,封帝尧后裔建立的。部分铸国工匠归周后,应招来到周原都城附近安家,为周王铸造了无数的青铜礼器,祝家庄也因铸家庄转音而来。还有一种说法,“祝”通“祝巫”,这里可能是西周巫师云集地。铜铸与祭祀,也就顺理成章了。根上的问题,困惑了他多年,却终于被他破解了密码。
周原的古村名,看似简单明了,实则要仔细剥茧抽丝,才能找到它的源头。比如“礼村”的一个“礼”字,却藏匿着此村“源涌三千载,礼流万里长”的奥秘。吕向阳揭秘礼村,千曲万阻,溯源而上,访贤查史,终于寻到了三层谜底:一为周公制礼之地。礼村附近,曾发掘出西周宫殿遗址,也曾出土过众多陶器和甲骨片,专家考证,礼村为周公制礼发源地。二为虞芮息讼之地。据《诗经·大雅·绵》和《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和芮国国君,因边界纷争闹得不可开交,又听说周文王治国有方,便一起入周,找周文王评理。一路上两位国君见耕者皆让畔,行者皆让长,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深感羞愧,息讼而归。这个典故,就发生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礼村。三为藏礼于器之地。《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礼村为中心的岐周都邑内,多为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显赫人物,提供祭祀供品、青铜礼器、礼乐演奏,或祭天敬祖,或兴兵壮行,皆礼源不涸,礼流不止。如今的礼村,礼迎八方客,情暖五湖人。春开礼之花,秋结礼之果。婚丧寿诞,佳节宴席,迎来送往,礼之源依然润心育人,礼之流照旧旺家兴村。
其三:三千年不朽的青铜器,打开了散文创作的新天地。
《周原揭秘》,宛如溢彩的诗意华章,上阕写“村名”,下阕写“国宝”,给西周披上了锦绣外衣。
吕向阳是报人文人,却对青铜器独有见地。此书所写的周原价值连城的十件青铜国宝,以礼字寻根,以铭文铸魂,将礼之彩线,串起了十件青铜铭文之珍珠,串起了以礼立德之主线,串起了以铭铸魂之担当,使其熠熠生辉,光照古今;钩深致远,共振同鸣。出土于周原的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早在清代就被誉为“海内三宝”,而其他七件周原青铜嚣,也件件堪称了不得的国宝重器。
吕向阳写周原青铜器,真可谓选择了一次高难度散文创作。他深知,散文创作,没有选择大难度,就不会有大突破;没有鼓足大创新的勇气,就不会有大贡献的发轫之作。苏轼在《思治论》中倡导了一种“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攻坚克难精神,并强调要“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吕向阳所写的周原青铜器十章,所犯其至难者有四:一来精通青铜难。非潜心研究青铜器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者难为。二来辨字译铭难。青铜铭文佶屈聱牙,字难认、意难明、事难解、史难查,释译难通。非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不可。三来形象描述难。写青铜文章,难在文字描述的形象化,若照搬专业表述,则易造成深奥难懂、阅读生碍的尴尬局面。四来题材创新难。只有不走寻常路,才能另辟蹊径,进而使老树生花、枯井涌泉。
吕向阳是散文大家,是挖弄西周“雅言”推陈出新的高手。青铜器上的铭文被不少人视为“天书”。如何化雅为俗、推陈出新?他从其身上抓住最有特色的亮点予以把脉,而且用三个字一锤定音,这种本领令人折服。他给中国铭文字数最多的毛公鼎,取名为“状元鼎”,给大盂鼎取名为“戒酒鼎”,给大克鼎取名为“敬祖鼎”……如同给每一件国宝都点亮了眸子、诠释了属性、唤醒了灵魂,他写497字的毛公鼎译文,皆以散文笔调释名析义、创新译文,以晓畅方言替代了深奥晦涩,以灵动形象化解了佶屈聱牙。他写史墙盘译文,则以《诗经》四言诗语调,款款而吟,朗朗上口,过目难忘,给人以“雨润周原草木清”的艺术享受。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原之子吕向阳是幸运而自豪的。周原的黄土地就是他用之不尽的稿笺,也是他的一面亮闪闪的金锣铜鼓,奋力擂响周原历史文化、青铜文明、民俗家风惊天动地的节拍,必将与西周先民的号子声,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脚步声,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