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宝鸡好人 为何层出不穷
本报记者 马庆昆
    2023年10月,“周礼宝鸡德润渭滨”宝鸡市2023年第三季度“宝鸡好人”发布仪式在渭滨区举行。

    2024年5月,“童心永向党逐梦新时代”2024年宝鸡市“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在金台区举行。

  渭水泱泱,滋养着周原沃土;秦岭巍巍,守护着陈仓大地。一种力量正穿越时空,蓬勃生长——它不是金戈铁马的轰鸣,不是商贾云集的喧嚣,而是无数普通人心中善意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这座城市中最温暖、最磅礴的道德江河。
  你看——
  惊涛骇浪中,张子琛英勇救人的纵身一跃,将青春瞬间熔铸为照亮他人的永恒灯塔;
  赵来发以十多年的艰辛步履,替亡子踏出践行“信义”的诚信之路;
  寻常巷陌,董彩霞用几十载无悔付出,为身有残疾的丈夫三兄弟撑起一片没有阴霾的天空;
  蟠龙大桥上,飞舞的钞票吸引着路人疑惑的目光,公交司机刘李龙果断将车刹住,下车帮忙捡拾散落桥面的钞票,筑起城市良心的堤坝;
  ……
  这些身影,平凡如河岸的沙砾,却执拗地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他们一同在宝鸡——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中矗立起令人仰望的道德群峰。
  全市101位“中国好人”、299位“陕西好人”、2位“全国道德模范”……当“好人好事”从新闻变成邻里的寻常风景,当“宝鸡好人”从个体肖像汇聚成城市画卷,一个叩问油然浮现人们心间:在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多元的今日,为何这座古老的城,依然如此丰沃地滋养着善的种子,让它们如此密集地萌发、抽枝,直到葱茏成林?
  让我们顺着善意的溪流回溯,探寻这道德江河的源头,解读这座“好人之城”的温暖密码。

  从“寻常百姓”到“平凡英雄”
  农机手看到老人用镰割小麦时挥汗如雨,一句“我帮你割,不要钱”脱口而出;游乐场里小朋友受伤了,路过的三年级小学生毫不犹豫帮忙寻找家长;街头私家车突然蹿出火苗,退役消防战士本能地冲上前去……近日,一段题为“比天气更热的,是宝鸡人的心”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无数网友被画面里流淌的暖意深深触动。一句“好人令人肃然起敬”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好人,这个温暖的词语,承载着最动人的力量。他们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却在某个抉择的瞬间,闪耀出超越平凡的光彩。他们是平凡的邻居、普通的同事,更是这片土地上令人心暖、敬佩的精神坐标。
  宝鸡的好人故事数不胜数,如同渭水不分昼夜地流淌。他们的善行义举,无声地托举起城市道德的丰碑。
  回望2003年,千阳县南寨镇三合村54岁的村民赵来发为给儿子看病,花光积蓄后还欠下亲朋好友50多万元。此后几年间,家庭不幸一个接着一个到来,赵来发因车祸双腿残疾,儿子病故。当初借钱给赵来发的亲友都让他照顾好自己,借款不用还了。赵来发却说:“人家不上门催账是人家的好心,我自己不能昧着良心欠债不还!”10多年里,他省吃俭用,拖着残疾之躯一笔一笔还清了债务,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信义”传奇。赵来发心中,还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重于泰山的承诺。
  渭滨区的年轻小伙张子琛,用一次奋不顾身的跃入深海,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大地山海间。那是2021年国庆假期,和父亲一起在海南休假的张子琛,听到游客杨某溺水呼救,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冲向海浪。26岁的张子琛,带着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将最宝贵的生命留在了那片碧海蓝天。青春的光芒如此短暂,谁能不珍惜生命的美好?但在他人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张子琛本能的选择,让年轻的灵魂定格于最崇高的瞬间。这份勇气与无私,亦是宝鸡年轻人精神风貌的闪光注脚。
  在宝鸡好人的星河里,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是一道格外闪亮的风景:
  市公交公司80路驾驶员张伟,在等待红灯的片刻间隙,果断下车帮助扑灭路边小车火情;游19路司机曹得雨与调度员合力,使突发急病的老人转危为安……近4年来,市公交司机的好人好事记录已达16932件次,平均每天都有十多件暖心的故事在车厢内外发生。全市的“的哥”“的姐”同样是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出租车司机谭云,碰到一名看似精神失常的少女流落街头,赶快为其拿来衣服和食物,并经多方联系找到了女孩远在西安的父母;出租车司机罗宝虎,驱车几十公里,只为将凤翔区乘客遗落在车上价值五万多元的金首饰送还失主手中……他们每天都“绽放”着这样的文明之花,其数量可观,传递着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暖。
  这份温暖不仅留存在城市内,也延伸至远方。甘肃灵台县独店镇的李崖林,年轻时与同乡多次到宝鸡做“麦客”。提起凤翔、岐山、扶风等地方,他仍充满感情:“宝鸡人好啊!那时干活累、条件差,主人家在吃上从不亏待我们,活干完了拿了工钱,还塞送我们白馍馍、锅盔,送旧衣裳……都是好人!”朴素的话语里,满是对宝鸡人敦厚品格的认可。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
    2024年1月15日,我市举办2023年第四季度“宝鸡好人”暨《好人之城 德润宝鸡——宝鸡市各级道德模范事迹汇编》发布仪式。

社区工作人员街头宣传榜样故事

志愿者为村民义诊

爱心义剪进社区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寻常坚守和坚定抉择,汇聚成了宝鸡“好人现象”最动人的洪流。道德不再是书本上的词句,善良化作可触可感的具体行动。他们,就是这座城市最鲜活、最可亲可近的精神丰碑。
  从“崇德”传统到“向善”自觉
  宝鸡这片古老的土地,拥有8000年文明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这里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文化血脉里流淌着明礼诚信、崇德向善的基因。
  自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礼乐文明之风在膴膴周原吹拂,并历经沧海桑田,徐徐吹进每位华夏儿女的血脉基因里。“礼”把不同的人纳入各自的秩序,更化作后世人们的行为准则与向善自觉、与人为善的朴素理念,早已融入宝鸡人的骨血,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漫步宝鸡的塬上崖边、乡村院落,时常能看到门楣上镌刻着“耕读传家”“业精于勤”“诗书执礼”等匾额。这些无声的箴言,犹如穿越千年的低语,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宝鸡人尊师重道、知恩图报的品格。
  位于千阳县城关镇西大街的望鲁台,诉说着孔子弟子燕伋感人的尊师情。他三次跋涉千里赴鲁国求学,晚年归乡办学传道。思师情切,他便日复一日用衣襟撩土垫足,朝着老师的方向凝望,最终垒砌起寄托无限思念之情的“望鲁台”。望鲁,这一深情的姿态,超越了千山万水的物理距离,成了尊师重道、饮水思源的千古象征。如今,当地不仅修复遗迹,还将这段故事搬上秦腔舞台,使得“知恩图报”的美德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引起共鸣。
  陈仓区拓石镇通洞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块特殊的石碑——“正庸风碑”。清咸丰年间,面对村里日渐滋生的高价彩礼、偷盗等不良风气,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联合起来,痛斥陋习,拟定规约:严厉禁止偷盗破坏财物,违者严惩;严禁拐骗奸淫,一旦发现必遭严惩并报官究办。他们将规约刻石立碑,教化村民弃恶从善。2023年,通洞村不仅修缮石碑,更结合实际制定新村规民约,修建“正风园”,让崇德向善的乡风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家风,是更贴近人心的规约。岐山县周公庙里的喷绘墙展示着中国最早的家训——《诫伯禽书》,字字珠玑,传授着持家处世之道。金台区金河镇兴隆村的“姚公家训”则朴实无华:“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上敬下和,诚信守正,慎言敏行,与人为善,淡泊明志,勤俭持家。”宝鸡的千家万户传承着各自的家训,在敬畏与恪守中传递着文明的温度。
  从古老的传说、朴实的家训、珍贵的史料遗迹,到《锁麟囊》《卖妙郎》等传统戏剧,都传递着“崇德向善”的理念,千百年的文化涓滴汇流,早已为宝鸡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这种氛围,滋养着每个宝鸡人,使得做好人、行好事,不仅是一种理念的认同,更升华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行为,成为深植于西府儿女心底的道德根基。
  让好人“有得”与“可学”
  如何让道德模范的星光更加璀璨?如何在宝鸡构建一个向善的强大引力场,让好人不吃亏、做好事有尊严?如何让更多市民看见榜样、学习榜样?这不仅是人心所向,也是宝鸡这座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课题。
  近年来,宝鸡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礼遇好人,让德者有其得。
  社会层面,宝鸡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共同发力,从各个角度、各种层次,立体化地讲述好人事迹,让一个个平凡英雄的故事走进市井街巷,全社会“争做好人”的氛围日渐浓厚。
  你看,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的2025年度“宝鸡好人”名单上,又增添了14个闪亮的名字。新上榜者之一,宝鸡阿记餐饮公司董事长高继军,自2014年起便坚持资助学生、向福利院捐赠物资,还义购滞销蔬菜,为环卫工人送去温暖。谈及初衷,他说:“做好事哪需要理由?这本就是做人的本分。看到好人名单公布,这份荣誉感让我们觉得付出被看见,心里暖暖的,也更想把好事做得更好。”
  “宝鸡好人”评选活动,涵盖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大类别,经基层推荐、层层把关,将各行各业的道德榜样推到台前。截至今年5月,这项评选已累计涌现出504位宝鸡好人。各县区也同步开展本级好人评选。宝鸡还将历届楷模事迹精心挑选编纂成《好人之城 德润宝鸡——宝鸡市各级道德模范事迹汇编》,将这些精神财富送到机关、社区、校园和乡村,让楷模的故事激励更多人学习效仿,让好人“可学”。
  对好人的敬意,宝鸡不是仅停留在口头褒奖和精神鼓励上。2022年出台的《宝鸡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帮扶实施办法(试行)》,以制度化的温情拥抱这些既善良又可爱的人。关爱有慰问、帮扶等多种形式,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好人“有得”。
  “自从评上‘好人’,每年市里举办大型活动、春晚,我都会收到邀请,还会被特意安排在前排就座。这份礼遇,真让人感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成亮,2015年加入“宝贝回家”寻亲组织,利用休息时间义务参与全国5000多起寻亲案件研判,成功帮助1000多个家庭团圆,因此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提名奖”“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等荣誉。他坦言,社会对好人的尊重,让他践行善举的信念更坚定。
  对于因见义勇为牺牲的英雄张子琛,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按照规定为他申报烈士,他还被评选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这些崇高的荣誉,是这座城市向英雄致敬的最响亮方式,也用行动宣告:宝鸡绝不会让好人“流血又流泪”。
  据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全市已累计发放慰问金78.41万元,送出慰问品1800余件,为244位道德典型发放激励奖励金20.35万元。宝鸡还特别制作发放了600多张道德典型礼遇卡,持卡人可在全市3A级景区免门票游览;在全市各级公立医院免挂号费、优先安排床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还可被聘为道德讲堂宣讲员等。这些举措,切实传递着全社会对好人的呵护与关爱。
  文明风尚的培育离不开乡土根基。凤翔区糜杆桥镇太相寺村自2021年起,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村组评议机制,已累计评出8位孝老模范和15户文明家庭。这只是宝鸡众多乡村培育文明乡风、传承优良家风的缩影。
  面对居住分散的农村人口,宝鸡将“好人”种子播撒到基层末梢。各村、社区自发开展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公公、好丈夫”“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如春风化雨,让“贤孝”与荣誉相连,让榜样就在眼前。许多村子呈现出妻贤子孝、邻里和睦的新风尚。
  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社会氛围,还需要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载体。
  宝鸡建起好人主题公园,打造“网上好人馆”,让好人事迹浸润城市空间;在教育领域,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让榜样故事成为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教材;“文明上网”“文明交通”“文明餐桌”“崇德向善 周礼宝鸡”“我为文明宝鸡代言”……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大街小巷的“善行义举榜”,市级媒体开设的“文明城市咱的家”“诗经故里 周礼宝鸡”“凡人善举”“好人之城 德润宝鸡”等专题专栏,共同编织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文明培育网络,让“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崇德向善”的理念深入人心,催动着更多好人好事在这片土地上涌现。
  从“被感动”到“我行动”
  最深沉的力量,往往来源于那些真实的感动。这些感动如同星火,持续点燃着人们内心向善的灯盏。
  人心向往着阳光。当涓涓善意不断汇入道德的江河,当棵棵善行的大树相连成林,整个社会便沐浴在温暖的氛围中,民众的素养便如春雨后的草木,悄然拔节生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崇高行为,如同灯塔照进每个人的心房,引发深切的钦佩与向往,那份渴望也由“真了不起”逐渐化为“我也可以”——这便是温暖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文明前行的内生动力。
  “我所在的21路公交班组,还有整个公司,好人好事多得数不清。经常听到同事们的事迹被通报表扬,真心觉得他们特别了不起,让人打心底佩服。”宝鸡市公交公司年轻的21路驾驶员刘李龙说。今年5月13日,刘李龙驾驶公交车行至市区蟠龙大桥时,目睹一名骑摩托车男子衣兜里的现金被风吹散飞出。鸣笛提醒无果后,他果断靠边安全停车,向乘客解释后迅速下车帮忙捡拾,并将钱交给赶来的民警。刘李龙的事迹被我市媒体报道后,又经全国媒体广泛传播,感动了无数人。刘李龙坦言,正是身边同事平凡而伟大的榜样力量,让自己也想做好事,传递正能量。
  “公交车和出租车,是城市流动的道德窗口。”市交通运输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那些面对突发急病乘客沉着施救的身影,那些遇到迷路老人小孩细心守护直至回家的坚持,那些拾金不昧第一时间交还失主的诚实……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他们的善行高频次、高可见度,如同一盏盏移动的文明之灯,极易引发社会的关注与效仿。在宝鸡,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善举,形成了温暖传递的“滚雪球效应”。
  “做好事 当好人 养好德”“用爱心播洒阳光 用高尚践行平凡”——这是宝鸡44.96万名注册志愿者的共同心声。宝鸡拥有28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他们活跃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注解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每一张志愿证书背后,都诠释着无数个“我要做个好人”的自觉行动。
  行走在宝鸡的街头巷尾,志愿者的红马甲、一面面讲述着好人故事的展板,就如同春风拂面,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心头一暖。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座将感动不断催化为行动的温暖熔炉。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马多秀教授,对宝鸡的实践有着深刻思考。她认为,宝鸡模式的价值在于找到了“德”与“福”在现实中的连接点。持续地表彰与礼遇好人,使利他行为获得社会认同和精神上的富足感,为“好人有好报”这一伦理理想找到了坚实的现实依托。
  马多秀分析说,宝鸡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协同的“道德生态”:政府的顶层倡导、媒体的立体传播、社区的深入动员,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点滴善行收入城市的集体记忆,升华为宝贵的文化符号。这种氛围,催生了“善行引发更多善行”的良性循环。同时,将身边真切的“好人故事”融入校园德育课堂,用故事的温度取代抽象的说教,使得道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大大增强了感召力和持久力。
  宝鸡模式的精髓,恰在于让崇高回归平凡,让感动真正转化为行动——当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朴素善意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城市的血脉,便激荡起道德文明奔涌向前的磅礴伟力。
  当然,面对现代化、城镇化的深刻变迁,宝鸡的“好人现象”也需与时俱进:社会结构的重组、人际关系的疏离、多元价值的碰撞等问题,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宝鸡可以深入打造“好人之城”品牌,创新思路,例如将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与文旅相结合,策划如“好人主题文化体验线路”等项目,让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成为吸引人们了解宝鸡、感知宝鸡美好的人文磁石。
  善的河流奔涌不息。一座城市的高度,从来不只是林立的高楼,更在于它心灵的温热与道德的标高。宝鸡好人层出不穷的图景,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周礼遗风千年绵延的必然馈赠,是家风民俗代代浸润的沉淀,更是社会对善行者温情呵护与正向激励的硕果。宝鸡,正以实践证明:当崇德向善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底色,每个人都能为时代点亮一盏善意之灯。
  (照片由谢克强、赵志华拍摄提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