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把论文写在热土上
——记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站长李娟


  本报记者 鲁淑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是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站长李娟13年扎根一线的行动指南。这位“80后”正高级工程师带领团队,用科学破解盐碱地、沙地、荒石滩的治理密码,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用4600多个日夜,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2012年7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生毕业后,李娟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刚入职就被派到了定边盐碱地项目部,她白天跟着老员工学,晚上啃专业书籍。一年后,她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作,还考上了博士,也成为单位首个顺利毕业的在职博士。
  在毛乌素沙地整治项目中,为解决沙地漏水漏肥、结构性差的技术难题,作为技术骨干的李娟长期驻扎一线,白天冒着高温开展数据监测,中暑是常事。狂风吹来,扬起的沙子直往眼睛、脖子里钻,一天下来,脸上的汗渍与沙子融为一体,整个人都快成“兵马俑”了,但她并不在意。经过多年实践,李娟终于发现砒砂岩与沙具有互补特性,将两者进行配比后具备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为弄清楚哪种配比条件下适宜哪种作物生长,李娟在富平中试基地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定位试验,总结形成了核心技术。
  为将这项成果推广到全国范围,李娟又投到国家奖的申报中,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最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如今,该技术已在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区推广超30万亩,马铃薯亩产超2000公斤,玉米亩产超过600公斤,每亩平均产值达4000元,昔日的荒芜沙地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在华阴的荒石滩上,也留下了李娟奋斗的足迹。“这条旧河道砾石含量达68%,我们祖祖辈辈没听说过还能在石头滩上种庄稼,年轻人真是异想天开。”面对当地人的质疑,李娟和团队将试验模型搬到工程一线,设置多个监测指标,不断采集各类数据,长年累月进行反复论证,最终创新提出“千层饼”式客土技术,彻底实现了荒石滩土地作物稳产,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
  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为摸清土壤“家底”,李娟奔走于陕西各地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许多采样点位车辆无法到达,她便肩扛设备、手拿镰刀开路。有一次在秦岭腹地采样,野猪离她不到2米,她吓得一动不动,等野猪离开后赶紧下了山。在完成外业采样后,她又投到样品制备和内业检测等工作中。她创新“分类—分区—分批”管理模式,将33万件样品零差错送到指定地点,受到国家土壤普查办专题报道和推广。
  2017年初,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动工建设,要在3个月内完成中心站试验田和温室工程的设计和建设。2月份的太白山脚下寒风肆虐,白天李娟在工地进行试验田选址规划与设计,晚上在村民家里修改试验方案。有一次,试验田刚移栽完1000多株苗,施工导致水源被切断,如果不及时浇水,这些苗的成活率就无法保证。情急之下,她就用水桶从远处的人工湖里打水浇苗,一天下来,拎水近千桶,胳膊都抬不起来,但她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项目如期交付。
  在土地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中,李娟还深耕人才培养事业。2017年,单位成立了李娟创新工作室,她本人也于2020年担任长安大学校外指导教师和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创立“1+1”导师带徒机制,构建跨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催生出50余项国家专利,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8年来,她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30余场,覆盖千余人次,培养的人才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最伟大的科研,永远生长在祖国大地的褶皱里,最动人的创新,始终扎根在广大人民的需求中。”李娟表示,她将继续前行,向大地深处扎根,用实干和创新守护大国粮仓。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