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地方红色文化的印记
——读长篇纪实文学《薪火》印象
  刘崇学 张全省

  如果把中国革命故事比喻成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大树上的繁茂枝叶就是地方红色文化。李洛发的长篇纪实文学《薪火》,以共产党人在麟游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为主线,再现了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可以说是地方红色文化的印记。
  《薪火》成功塑造了以赵伯经、王乐天为代表的麟游革命英雄群像,这群像共有的思想内涵就是党的使命高于一切,永远不变的初心和永远不变的忠诚。赵伯经用变卖家产所得的钱款购买枪支,拉起队伍,举行起义,开展武装斗争。国民党当局疯狂报复,他家祖坟被挖,房子被扒,妻子、儿子和母亲被逼死。赵伯经没有屈服,而是更勇敢地去战斗,组建游击队,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直到革命胜利。王乐天是县党小组成立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也是赵伯经的得力助手。他作战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住过延安抗大的窑洞,曾担任县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交通站负责人叛变,王乐天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还有沸油灌耳宁死不屈的游击队员刘士贤,只身一人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武工队班长田杰,血洒家乡木龙盘的游击大队中队长李青,等等,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形象厚重丰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色题材的纪实文学不缺故事,但要把历史事实写得鲜活生动、真实感人,就要下功夫。《薪火》情节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引人入胜,如若把其写作方法概括为两句话,就是平淡中有波澜、寻常里显悬念。比如游击队员带领贫苦农民去外县背粮这个故事,作者在细说了背粮过程后,用一个背粮群众偷放炮仗的事情收尾,情节陡然生出波澜,让人精神一振。有人偷放炮仗的事是真的,不是虚构。又比如申家塬阻击战这一仗,国民党军队两个连前来偷袭,游击队一、三分队擅自撤离,导致正在阻击的二、四、五分队孤立无援,处于险境。二、四、五分队分兵出击,奋力打退敌人的进攻回撤塬上,敌人在后尾追,五名队员牺牲。作者对此作了铺陈渲染,先被动、后主动、再被动的层次更加分明,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机枪射手王建义把子弹打进敌人机枪枪管,柏少英在寺山梁上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白草坡上游击队员扔“辣椒弹”打败敌人,情节处理得都很到位,展现了作者熟稔的叙事技巧和扎实的文学功底。
  还要一提的是作品语言朴实、活泼、明快,具有浓郁的西府地方色彩。作者写农历二月二这天,县城街道上满是跟集的庄稼人,“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了我剃头,提了头撵日头。开春了,把人收拾利索,好下地干活。”语句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武工队员赵杰在冯兴汉游击队帮助整顿队伍,他得知班长杨天运违反群众纪律找其谈话,杨天运竟然拒不认错,赵杰躁了,“他直直盯着对面那颗光头,牙齿紧咬,右手下意识地按在腰间,粗布汗褂下就是驳壳枪。”这时的语句则简洁有力,生动传神。此外,人物对话用的西府方言,例如“你把头拧过来,哥说的话你听下了没”,“这事就这么办,没麻达”,“你寻谁”等,读来倍感亲切。朴实明快的语言和西府方言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
  以革命性为特征的地方红色文化具有地域影响力大、群众知晓度高、亲和感强等优势,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用好用活地方红色文化“乡土教材”,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