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匠心,是为0.001毫米的坚守
——记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机床装配钳工、特级技师侯海峰

  本报记者 李一珂

  在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的装配车间里,一台高精度磨齿机正发出均匀的嗡鸣,在操作台前,一位手掌布满老茧、眼神专注的工匠正用千分表校准零件,他就是该公司机床装配钳工、特级技师侯海峰(见上图)。28年来,他以刮刀为笔、以机床为纸,在工业母机的精密世界里,书写着中国产业工人的匠心传奇。
  1998年,19岁的侯海峰攥着人生第一把刮刀,站在秦川机床厂的装配车间里。师傅问他:“知道为啥把零件叫‘活’吗?”当时的侯海峰不懂,直到第9次返工,师傅告诉他:“你要是把它当作一块死铁,它就敢给你耍脾气!你得拿手指头当游标卡尺,用眼睛测光隙,你得读懂它。”从那以后,侯海峰就跟报废的导轨较起了劲。刮刀刮了九十九遍,手上磨出了血泡,用了一年时间,侯海峰就将平面度做到了0.01毫米。对此,侯海峰说:“那时我好像听见铁在跟我说话……”
  在YK7326小成型磨齿机的首台装配中,侯海峰迎来了真正的挑战,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高精度设备,头架主轴装配精度要求0.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0。为了攻克难关,他在工作台上用千分表反复校准,手指被零件边缘划破渗血却不敢包扎,因为哪怕一丝偏差,都会影响整台机床的磨削精度。最终,他们将主轴跳动控制在0.001毫米以内,提前两天完成任务。
  侯海峰的手机24小时为用户开机。有一年深夜,当时才5岁的女儿生病住院,孩子拉着他哭喊“爸爸别走”,可他看着用户发来的机床“趴窝”照片,还是转身奔赴机场,“机床‘病’了,我得上。”妻子含泪点头。侯海峰连夜辗转飞机、网约车,清晨已经站在了异地车间的故障机床旁。当机床重新轰鸣,用户拍着他的肩膀说“有你们,我们放心”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面对卡脖子技术,侯海峰的团队总是迎难而上。在高效磨齿机攻关中,砂轮主轴转速提升问题成了“拦路虎”。侯海峰带领团队研究轴承选型、流体学传热学,改进润滑方式,优化密封结构,先后做出13种方案,进行了多达27次实验。最终,磁加热热胀法装配主轴轴承的方案大获成功——主轴转速从每分钟2200转提升至每分钟9000转,齿轮磨削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40秒。这款机床实现国产替代进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侯海峰常说,不光自己会,还要让更多人会。侯海峰将钳工基本功总结为“指压寸移法”,把机床工艺操作方法总结为“粗磨修粗挖余量,精磨修细保精度”的口诀,还归纳出“一米一度一丝一”,使更多接触机械的人明白温度对精密设备的影响。在带徒期间,他总是就装配中的难点问题给徒弟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并就如何解决难点问题进行示范。在“传、帮、带”中,他把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新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使他们的工作技术水平提高,为企业的发展补充后备力量。
  在多年的工作中,侯海峰用行动证明,匠心是0.001毫米的坚守,是深夜机床旁的担当,是让“中国精度”比肩国际的雄心。在宝鸡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征程上,他和无数秦川人正以“鸡蛋里挑骨头”的韧劲,打磨着工业母机的中国名片。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