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高考考生如何度过心理“换挡期”?
张乔乔
  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陷入焦虑之中。“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考后焦虑情绪?”“家长可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带着市民关心的这些问题,笔者对市妇幼保健院心理治疗师王纯进行了采访。
  王纯向笔者介绍,随着高考落幕,考生从紧绷的备考状态骤然松弛,容易出现三种心理波动。其一为“目标真空”引发的迷茫感,长期被“考上大学”这个单一目标驱动的生活突然失去方向,不少人陷入“刷手机、玩游戏却更显空虚”的状态。这种心理空白类似长跑后的肌肉松弛,是专注单一目标后的正常反应。其二是成绩等待期的焦虑情绪,部分考生会反复回忆试题细节,还伴随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反应,这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本能防御。其三为专业选择时的方向困惑,面对志愿填报,考生在“热门专业”与“个人兴趣”之间纠结,这缘于对自我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模糊,而这恰恰是成长中探索自我的必经阶段。
  王纯提醒,这些情绪波动属于考后“心理过渡期”的正常现象,考生无须过度自责。
  针对考后易出现的三大典型心理状态,王纯建议考生可采用系统的调适方案。首先,以“微目标”重建生活秩序,把假期拆解成“每周学3道家常菜”“读完1本非专业书籍”等可量化的计划,通过每日积累小成果来增强掌控感。同时,建议参与志愿服务、短期兼职等现实活动,在具体事务中重获价值感,从而驱散虚无情绪。其次,可采用“426呼吸法”来快速平复焦虑,具体方法是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每一次吸气时让空气充盈肺部,然后缓缓呼气。重复5—10次。最后,借助“兴趣—能力交叉表”初步匹配专业方向,还可以通过跟随从业者体验“影子工作”或参与线上职业模拟,用具象化的认知来替代盲目选择。
  与此同时,家长需要完成从“督学”到“陪伴者”的角色转换。要避免过早聚焦成绩、志愿等敏感话题,可以通过“一起公园散步”“尝试新餐厅”等轻松的互动方式,向孩子传递接纳的态度。当孩子倾诉焦虑时,应优先共情情绪,比如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然后再理性地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孩子尝试摄影、陶艺等“非功利性”的探索,认可“体验过程即成长”的价值。此外,若考生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或睡眠障碍等情况,建议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高考结束,是人生更广阔旅程的新起点。正视心理波动并进行科学调适,每位考生都能在过渡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