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热点聚焦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叩问泥土的回声
纸上
阅读之美
父亲的印记(外一首)
一个人在山上(外一首)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叩问泥土的回声
苏阅涵
在尊重劳动者的时代,重读《天工开物》别具意义。这部由宋应星撰写于明末崇祯年间的著作,堪称“中国工艺百科全书”,它以其严谨的考察与生动的记述,为我们打开了解读古代劳动智慧的一扇窗口。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观之,《天工开物》不仅是技术史的文献载体,更是解码中国传统生产美学的关键文本。
《天工开物》全书十八卷,内容涵盖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谷物种植到丝绸纺织,从陶瓷冶炼到造纸印刷,几乎囊括了明代社会生产的全景图谱。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书中翔实的插图与工艺描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符号系统,宋应星以此对明代物质生产进行了系统性的指向与分析。这种实证主义的文本建构,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卓越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解码明代技术文明的符号学钥匙。
翻开这部著作,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对实践的重视。与同时代偏重玄论的学者不同,宋应星强调“不告诉而使人知之谓之开物”,主张通过直观的描述与图示,让读者理解各种工艺的原理与过程。这种以“形象思维”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构成了对明代主流话语权的一种反叙事策略。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实证精神在注重经术的明代学风中尤为可贵,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劳动实践的尊重与推崇,也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技术美学叙事模式。
该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技术本身,更构建了一套关于自然与劳动的本体论体系。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审视,《乃粒》一卷通过谷物种植方法的细致描述,呈现了农业生产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美学;《陶埏》一卷则以制瓷工艺的叙事结构,展现了工匠对物质世界的诠释学理解,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技艺本体论。这些内容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文本表征,源于劳动实践的历时性积累,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在该书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处处彰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原型意象。宋应星笔下的工匠们,不仅掌握了娴熟的技艺,更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在《锤锻》一卷中,作者记录了多种锻造方法的演变历程,显示了技术更迭背后的不懈探索。这种不断突破自我的态度,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重读《天工开物》,我们不禁感叹:从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来看,劳动始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动力。宋应星以其独特的文本阐释策略,为我们保存了古代劳动智慧的精华,建构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技术叙事学,继续启迪后人。
当我们解读这部流传近四百年的科技巨著,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文化符号的双重编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得以重构古代劳动者的集体意象:他们在田间耕耘,在作坊锻造,在河畔编织,用双手创造着物质世界,也塑造着精神家园。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看,正是这些无名劳动者的集体智慧,构成了《天工开物》的深层文本结构,也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珍视这部承载着工匠精神的典籍,透过其文本表层的技术描述,其文化密码与生产美学,在新时代的劳动创造中展现新的风采。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中,无论技术范式如何转换,劳动价值永不褪色;无论话语形式如何变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将长存不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