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发布
宝鸡何尊等五组周代有铭青铜器上榜
  本报讯(记者 祝嘉)6月9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我市申报的《何尊等五组周代有铭青铜器》名列其中,填补了我市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世界记忆项目的中国国家名录,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制度性成果,为我国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提供了资源储备。此次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五组周代有铭青铜器包括何尊、逨盘、四十二年逨鼎一组、四十三年逨鼎一组、秦公镈(钟)一组,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何尊、逨盘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些文物造型雄浑、纹饰精美,是同时期、同类型青铜器的代表之作,特别是均镌刻有长篇铭文,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内底铸有铭文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的历史事件,其中首次出现了作为词组的“中国”二字,以及带有心字部首的“德”字,反映了周人“居中而至”“以德配天”的政治理想;逨盘2003年出土于眉县杨家村,内底铸有铭文372字,记载了西周12位周王在单氏家族辅佐下治国理政的历史事件,首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世系,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实证;四十二年逨鼎2003年出土于眉县杨家村,一组2件,内壁铸有铭文约280字,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二年(公元前786年),逨因征伐猃狁有功,受到周宣王册封、奖励的历史事件,是研究西周战争情况的重要资料;四十三年逨鼎2003年出土于眉县杨家村,一组10件,内壁铸有铭文约320字,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周宣王册封、奖励,其中周宣王对逨的廉政告诫,至今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秦公镈(钟)1978年出土于宝鸡太公庙村,镈一组3件、钟一组5件,铭文记载了从秦襄公至秦宪公四代秦公受封建国、励精图治的事迹,对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及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当天,国家档案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有52项档案文献入选。至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项目已达250项。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