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做优“亩均论英雄”这篇文章
  自2021年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来,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大幅提升,25家制造业亩均效益领跑企业的平均亩均产值,超出全市平均水平2倍多。这说明,我市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让“寸土生寸金”从愿景变为现实。经过实践检验后的成功经验,不但要推而广之,还要做优做强,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为此,我们要继续向创新要效益、向集约要空间、向机制要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土地“含金量”。我市众多案例证明,技术创新是提升亩均效益的核心引擎。宝鸡是历史悠久的工业重镇,大量的传统产业亟须“老树发新枝”。我们要把工业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与“亩均效益提升十法”结合,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模式,强化技改升级。同时,以务实举措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将单位能耗增加值、碳排放强度纳入亩均评价核心指标,助推企业绿色转型。
  深化资源要素改革,激活差异化配置效能。我市创新建立的亩均效益ABCD分类管理机制,用六把“尺子”精准丈量企业效益,让要素流动“有章可循”。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提供了现实路径。为此,大力实施“要素跟着效益走”措施,对A类企业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给予财政奖励和信贷倾斜;对C、D类企业则倒逼其通过“十个提升路径”(如整合入园、腾笼换鸟)转型。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推广姜谭经开区前置亩均税收、投资强度指标要求等做法,努力实现要素配置最大化。
  完善改革推进机制,凝聚全域增效合力。改革行至深水区,须以机制创新破除梗阻。我市在全省首发《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提升十法政策指引》,将3000册手册直送企业与联企干部,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然而,走好这“最后一公里”,还需构建长效推进机制来保驾护航。为此,要在对接省级亩均大数据平台上再加一把劲,用足用好“数据赋能”工具,为要素配置提供决策支撑。要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上再迈一大步,通过整合工信、发改、税务等部门政策,形成“亩均效益提升政策包”,为域内更多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