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朴素衣裳兄弟姊妹轮着穿
本报记者 张琼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1960年夏和1962年冬拍的我和家人的合影,照片中的服装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5月27日,70多岁的市民邹孝本拿出两张老照片介绍,当时生活艰苦,孩子们的衣服多是黑白灰蓝等朴素颜色,款式也简单,衣服上打补丁也很常见,只要整洁干净就行,经常一件衣服兄弟姐妹们轮流着穿。
  邹孝本老家在吉林,兄弟姐妹9个,母亲是心灵手巧的专业裁缝,这使得兄妹们的服装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得体和时新了。邹孝本说:“尤其这张1960年拍的照片(见左图),正是我们兄弟姐妹9个的合影,男孩子穿着白、蓝、黑色衬衣和黑裤子,女孩子衣服款式稍多一些,但也都是素淡花色衬衣,梳着两条麻花辫或‘妹妹头’。”邹孝本回忆,当时大家都是扯块布找裁缝量身做衣服。母亲开过成衣铺,看到什么好看的款式,自己琢磨着就能做得像模像样,别人拿来的衣服有什么问题,她也能很快修改妥当。正是靠着裁缝手艺,母亲将9个儿女养育成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布料紧张,弟弟穿哥哥的衣服、妹妹穿姐姐的衣服,或者大人的衣服改小了给孩子穿,也都很正常。有时,一件体面衣服大家轮着穿,谁有事要外出了谁穿。”邹孝本说。
  居住在渭滨区长岭职工家属院的市民周华芬回忆,上世纪50年代,她正在上海读书,女学生们流行穿“布拉吉”,这是一种苏联风格的连衣裙。“布拉吉”面料多印着彩色花朵,上衣与下裙相连,腰身收紧,领子有圆的、方的、V型的。“布拉吉”不仅省布料,而且轻盈美丽,所以拥有一件“布拉吉”是当时很多女孩子的梦想。1958年,周华芬来到宝鸡参加工作,“布拉吉”这个称呼渐渐淡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周华芬还念念不忘童年记忆中的“布拉吉”。回上海探亲时,她几经挑选,买到了一件印着条纹花样的改良版“布拉吉”,将其带回了宝鸡。
  现代的童装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装相比,布料、款式、质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看着身着多彩服装的儿童从身边跑过,邹孝本感慨地说:“现在,孩子们穿得多漂亮啊,这也说明了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