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国宝级植物珙桐首次开花
夜跑男子偶遇大熊猫
野生林麝误入民居 警民联手放归自然
露天放电影 加演“文明戏”
让文化传承在现代生活中开枝散叶
160余万元款物发还群众
巴基斯坦学员赴扶风学种菜
公交司机热心相助 迷路小孩安全回家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文化传承在现代生活中开枝散叶
胡红玲
近日,陈仓老街一座名为“岐下”的院落,打破了博物馆玻璃展柜的限制,将人工智能、AI技术嵌入其中。这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求新求变的举措,不仅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更昭示着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密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岐下小院的“西周五礼”展厅,打破了传统文物展陈的固化模式。这种“去文物化”的策展智慧,将文化传承的焦点从器物考证转向价值阐释,使周礼不再是尘封的礼制标本,而成为现代人可感知的生命美学。更具突破性的是智能机器人“周周”亮相。当这个身高1.27米的AI讲解员用俏皮的语气讲述周文化故事时,曾被视作晦涩难懂的典籍,竟能与表情包、网络热词产生奇妙共振。语言与动作的互动模式运用,让文化讲解不再停留于单向输出,而是转化为“问礼+解惑”的智慧对话。新技术的加持,瞬间跨越千年,消解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时空隔阂。
这些创新实践中,我们在“周周”机器人的电子屏前,看到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刻,而是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自觉。当工程师把周文化故事编码进AI的算法内核,实质是在构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连接点。这种转化既保留了周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与时代共舞”的表达方式。
创新实践的背后揭示的是,文化自信的增强,不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而在于激活其与现代生活的精神共鸣。当周文化从典籍走向展厅,当智能机器人成为文化信使,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传播载体的革新,更是文明基因的现代觉醒。这种觉醒,让3000年前的文明火种,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芒;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深深扎进当代人的精神土壤之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