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加快“两链”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加快“两链”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专题询问问答实录
4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工作开展专题询问。14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围绕研发平台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进行询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应询。
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七次专题询问,旨在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市委部署,加快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强化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实效,现将此次专题询问问答实录整理如下:
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研发平台建设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请问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条重点产业链,市科技局是如何部署研发平台的?目前建设情况怎么样?
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研发平台建设,坚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揽、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为导向,不断构建每个产业链布局N个研发平台、实施X个科技项目的“1+N+X”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持续鼓励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激励、资源整合,共建成各类研发平台349个,其中国家级18个。二是布局建设研发平台。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加强制度设计,在钛及钛合金、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大力布局建设各类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近三年共新增市级研发平台87个。三是促进研发平台提质升级。持续引导项目、资金、人才、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研发平台聚集,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放共享服务等能力。近三年共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研发平台17个。
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小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请问市工信局在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市工信局副局长于富:市工信局聚焦“15513”战略,积极挖掘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聚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通过强化政策保障、实施梯次培育、强化服务支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措施,目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1户,占全省地级市的36%;国家“小巨人”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户增至33户,占全省地级市的63%,居西北城市第二。
下一步,将加强中省市关于“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举行“专精特新”企业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同时与省级工信部门加强对接,争取政策倾斜。定期更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创新培育措施。力争到2028年,培育10亿元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户、5亿元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户。
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裴振强:近年来,我市在石油装备、数控机床等领域有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卡脖子”问题。请问市科技局在推进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计划如何做?
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市科技局坚持每年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宣传中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积极落实企业培育、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等补助资金,调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申报承担中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近三年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27项,争取省级资金8800余万元。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五大工程”,不断完善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协同发展机制。出台《宝鸡市科技教育校企研发协同办法》,精准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46人,联系对接宝鸡籍域外高层次人才125名。
下一步,将建立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探索省市县三级联动支持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以更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提升重点产业链创新能力。
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葛伟: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请问我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高价值专利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卢剑平: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聚焦“一四五十”战略、工业强市目标,以13条重点产业链为重点,全面提升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引领激励,凝聚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合力。市政府与省知识产权局签订《共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合作协议》,出台相关措施,政策引领激励作用凸显。二是建站设点,保护机制日趋健全。成立宝鸡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宝鸡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争取设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宝鸡受理窗口、国家专利局西安代办处宝鸡工作站,在13个县区、2个产业园设立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站。三是助链护链,打造专利优势高地。实施知识产权强链护链工程、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在中铁宝桥、宝钛集团建成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向30余户链主重点企业推送专利信息1万余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有效专利1.7万件,其中高价值专利1023件,在航空钛材、重载铁路、航天电子、深海钻机等重点领域催生高价值专利525件,各项指标居全省第一方阵。
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罗科岐:请问市工信局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新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市工信局副局长于富:市工信局全面落实产业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坚持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支持、项目申报等,支持企业新品开发、推动成果转化。2024年,实施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213个,同比增长45%,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宝石机械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新增的6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数控磨齿机等多项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棱镜网络、长岭软件等企业首版次软件、瑞科氯铱酸溶液、钛普锐斯1毫米生箔钛阳极板新材料等产品性能不断实现突破,市场化反响很好。
下一步,将高标准编制“十五五”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和扩大全市重点产业链设置,引导和推动创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先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品开发,用活“1+5+N”系列政策,争取中省资金向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薛占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下功夫。请问我市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十五五”规划有哪些初步设想?
市发改委主任周保君:我们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加快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制定出台全市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开放发展意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机制,编制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28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2%。加快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近三年累计争取中省各类支持资金3.2亿元,带动企业攻克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战略腹地建设和“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近三年共组织谋划产业类项目2764个,总投资3248.85亿元;实施市级重点产业项目490个,总投资2107.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64.1亿元。
目前我市正在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构建“6+8+X”产业体系,实施千亿打造、百亿提升,布局24条产业链做支撑,筑牢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时以开发区、经开区为主战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机制,聚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波:去年全市13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8%以上,但也存在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新旧动能转换较缓慢等问题。请问市工信局围绕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市工信局副局长于富: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产业链技术攻关、产业配套、项目建设,钛产业在镍基合金、高温合金领域优势进一步增强,并向上游海绵钛及下游钛设备、钛礼品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进豪达线束、比亚迪零部件等企业,填补汽车线束配套空白,实施发动机技改项目,实现当地配套;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西凤酒基酒生产能力提升,大窑饮品陈仓基地全面建成投产,成为西北最大的生产基地。坚持数转智改赋能,开展数字化诊断“进园区进企业”专项行动,累计为320户企业“把脉问诊”。全市上云企业达到1.5万户,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14户,DCMM贯标企业79户,数量均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设置新型建材、纺织、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链,提升生产效能和绿色发展水平。
八、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敏:请问市经济合作局如何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开展招商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市经济合作局局长韩明芳:市经济合作局认真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聚焦构建具有宝鸡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将招商引资从项目引进单一维度向建设产业综合生态体系转变,积极探索实践科技招商新模式。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项目招引,美畅超强超细钨丝生产项目等一大批科技创新类项目落地建设。二是拓展技术创新模式,坚持把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招引作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工作,对照《宝鸡市重点产业链创新图谱关键技术研发指引》,谋划重点招商项目50余个,以“一链一院”目标,精准锁定目标企业和研发机构。三是提升产业链完整度和韧度,分析研究市级重点产业链空白和关键环节,梳理出了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和目标企业清单,重点招引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地宝鸡。
下一步,将按照“4321”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支持县区首位产业发展;推行以投代招模式,引导产业基金等针对宝鸡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传感器等产业,精准筛选有潜力的优质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吸引企业落地宝鸡;配合有关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一流的产业生态、创新氛围吸引科技创新类企业、项目、成果、人才聚集宝鸡。
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强:请问我市在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我市紧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全力打造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印发《打造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立足我市实际,聚力构建“1+3+N”秦创原“两链”融合发展体系,率先成立秦创原(宝鸡)企业联络处,支持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建设秦创原总窗口地市协同创新基地,秦创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检察保护中心揭牌成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实现县区全覆盖。秦创原新型传感器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千阳县列入秦创原羊乳产业聚集区“一区两基地”建设布局。近三年,共转化落地传感器项目28个,培育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9支。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近三年共27项建设经验入选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案例。
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宏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离不开人才支撑。请问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市人社局做了哪些工作?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方面,市科技局下一步有哪些更强有力的措施?
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建彬:人社部门聚焦人才支撑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组织部门出台相关办法,推出工业企业引育人才安家补助、项目资助、社保补贴等8条“硬”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11项“软”服务,支持重点产业引育人才。2023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46人,发放“优才卡”3000余张。坚持职业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将汽车制造、钛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种纳入培训补贴目录,持续擦亮“宝鸡技工”优势品牌,累计开展技能培训8万人次。实施技能等级评价改革,开展高技能人才等级评价6979人。
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我们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探索完善“校招企用、校企共用”“政招企用”“企招政助”“项目引才”等引才用才机制,整合市属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建立人才“蓄水池”。持续做好域外宝鸡籍专家对接联系、外国专家服务保障、“宝鸡优才卡”宣传跟进等工作,大力挖掘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潜力,力争每年培育“三支队伍”100支以上、青年科技新星20人以上。
十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文忠:请问我市在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都采取了哪些资金保障措施?
市财政局局长冯涛: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研发投入、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设立规模1亿元的“科技创投基金”,为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的轻资产、高科技含量的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累计投资项目13项,投资额8625万元。二是出台财政扶持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对新认定的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连续3年入库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印制《宝鸡市科技金融产品手册》,促进金融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截至2024年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额度为306.6亿元。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实施财政奖补、减税降费、科技研发及人才激励等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四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将秦创原建设资金列入年度部门专项预算,大力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特定领域集中,共建产学研联合体,促进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十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永祥: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请问市科技局在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我局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构建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为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蓄势赋能。一是搭建科技金融对接平台。市科技局与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全市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共建科技金融工作服务站11家,选派科技金融特派员68名,先后举办科技金融对接活动30余场次,直接服务科技企业1000余家。二是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开展“金海棠”科技金融产品路演大赛,评选37项特色金融产品,通过多种途径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选择和全程服务。三是优化科技金融融合环境。积极推动银行机构、税务部门、融资担保等单位有效落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
十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玉虹:在“两链”深度融合中需要培养一大批产业实用人才,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请问目前行动实施情况怎样?今年还要做哪些工作?
市教育局局长惠强:去年以来,我局以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为主线,紧扣人员、技术、资源“三个互融”抓统筹,聚焦专业设置、考试招生、职校办学、人才培养、创新研发、入职就业“六个协同”抓推进,强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基本形成了“市政府统筹主导、政行企校协同联动、各方要素高效汇聚、多元效能深度释放”的良好局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效在各个维度彰显。
今年将做好以下工作:提升中职关键办学能力。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优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改革,争创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示范专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面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促进“三个互融”,深化“六个协同”,努力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优化全市高等教育布局。推动宝鸡文理学院创建高水平大学;支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推进“双高”院校建设。
十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宏伟:请问市政府在围绕“两链”深度融合、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体系方面都出台了哪些政策?抓了哪些重点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安排部署?
市政府副市长张昭:近年来,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企业、产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抓统筹谋划。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打造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构建“1+3+N”“两链”融合发展格局和“1+N+X”产业创新体系,扎实推进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二是抓政策激励。出台《宝鸡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宝鸡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从企业主体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三是抓创新主体。持续推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大工程,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53户、高新技术企业88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户,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49个。四是抓项目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措施,近三年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累计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27个、产学研合作项目944个、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523个,荣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7项。
下一步,市政府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五项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化“群长+链长”工作机制,抓好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提升,不断完善产业链“1+N+X”产业创新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创新生态,设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为产业创新蓄力赋能。
(本报记者李小玮整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