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新闻观察
第07版:本市新闻
第08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古梭织“金”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镜头里的非遗技艺 之十五
古梭织“金”
赵彬瑞 赵志华
理线
整经
织布
手摇纺线
研学学生感悟非遗魅力
搓条
染色
晾晒
成品
凤翔自古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其中,“姑娘手”说的就是凤翔女人心灵手巧、善做女红,而手织布就是凤翔女人的绝活之一。
凤翔土布织染起始时间无从考究,据民间相传,土布织染源自西周丝绢纺织,宋元棉纺革新普及民间,清末民初布庄兴盛、户户织造,技艺代代相传,至今闻名遐迩。2023年,凤翔土布织染技艺被列入宝鸡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布织染技艺大致可分为纺(线)、染(线)、经(布)、织(布)4个步骤,依靠纯手工工艺制作的床单、包袱、衣料等美观大方、质地厚实、持久耐用,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在凤翔区田家庄镇,“惠蘭”土织布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路径。在合作社生产车间里,织机“札札”作响,“织女”心无旁骛,穿“梭”引线。车间外,合作社免费培训周边村民掌握土织布技艺后,村民可以将织布机搬回家按标准生产,合作社再统一回购销售。这种“居家就业”模式已带动800余户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增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2023年,凤翔土布织染入选“乡村工匠”项目后,“惠蘭”土织布专业合作社迎来了非遗项目创新发展的春天。社员宁建斌成功研发第四代改良织机,使生产效率成倍提升;“织女”赵海侠开发出纯手工床上用品、服饰等百余种新品,拓展了产品矩阵。这些创新之举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为产业化生产注入新动能。如今,获批市级研学基地的“惠蘭”织布坊,每年吸引上万名中小学生体验非遗技艺,形成“非遗+教育”新场景。“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聚合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销售渠道深度耦合,构建起从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惠蘭”合作社已形成以非遗文化为内核、手织布为载体、产业融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当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良性互动,那些从历史走来的非遗技艺便能突破传承困境,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