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看中国来宝鸡 深度报道(三十)
酒温岁月 韵藏华夏
——探秘宝鸡出土的青铜斝
折斝局部

饕餮纹斝

凤柱斝

  本报记者 麻雪
  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大地上,在盛大的飨宴中,在庄重的祭祀中,青铜斝(jiǎ)中盛满的酒,蒸腾出馥郁的香气。斝,这一形似爵而体量更大的青铜酒器,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精美绝伦的纹饰,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礼仪、文化艺术与生活风貌的瑰宝。
  日前,记者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岐山县博物馆,探寻青铜斝背后的故事,领略青铜斝跨越三千多年的独特魅力。
  饕餮纹斝 艺术与礼仪的代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围坐炉边温酒小酌,与友人畅谈,是何等惬意之事。你知道吗?唐诗中所描述的温酒这一传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盛行,而承载这一习俗的重要器物,便是“斝”。
  斝,在商周时期不仅用于温酒,还被用作礼器。《周礼》中有“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之句。“祼”就是祼礼,是指在祭祀时,将酒灌于地以示先祖的礼仪。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世与出土的青铜斝中,却没有一件自名为“斝”的青铜器。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都举数证说明,古籍中写到的“散”也就是“斝”。斝的高度接近如今我们常见的小型电饭煲,重量与装满5升水的水桶相近。由于斝较大,用斝将酒温热,然后注入饮杯中,所以有学者认为“散”其义就有把酒分散开的功能。
  在岐山县博物馆,有一件商代的饕餮纹斝静静陈列着,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记者在参观时,被它独特的造型深深震撼。它通高22.8厘米、口径16厘米,有着喇叭口、束颈、深腹平底的立体造型,还有两道细雷纹衬底的饕餮纹,口沿上直立两菌状柱,颈腹间有一鋬,外侈的三道扉棱更添庄重之感。
  岐山县博物馆馆长徐永卫介绍:“青铜斝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来,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这件饕餮纹斝1972年出土于岐山县京当镇刘家村,是国家二级文物。它不仅是一件温酒器,更是青铜艺术与礼仪文化的杰出代表。”
  此外,岐山县博物馆还收藏着1991年出土于岐山县北郭乡樊村(今凤鸣镇北郭村)的亚邲(bì)其斝,是商代晚期器物。
  在商周时期,由于酒精纯度较低,贵族们在饮用前温酒,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古人使用温酒器的方式多样,既可以将酒器直接置于炭火之上加热,也可将其放入热水中加热。温热后的酒,散发出醇厚的香味,能够提高酒的口感。
  这件饕餮纹斝,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见证了三千多年前的饮酒文化与礼仪制度。它身上的饕餮纹,不仅是一种装饰,更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
  折斝 敦厚与朴实的载体
  近日,记者在宝鸡周原博物院看到,作为“镇馆之宝”的折觥、折斝,因其堪称登峰造极的精美造型,不断受到游客们的称赞。
  折觥、折斝等一批青铜器均于1976年出土于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它们的主人都是折,他是商人微子启的后代。周武王伐纣后,并没有对商人赶尽杀绝,而是接受并安置了他们,包括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历经数代后,微子启的后代“折”成为周天子的近臣。这也体现了周人的兼蓄包容之风。
  折斝是西周早期器物,通高34.1厘米、口径18.6厘米、腹深17.7厘米,重5.7千克,侈口、高领、鼓腹,盖内有铭文7字:“折作父乙宝尊彝。”据研究判断,折斝应是折为父乙做的一件祭器。
  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权瑞雪介绍,西周早期青铜器装饰风格沿袭了商代繁缛、华美、富丽的特点,常在青铜器物的表面铸刻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但是折斝的装饰却与众不同,它虽然仍采用饕餮纹样,却没有商代那种威严狞厉的色彩,并且只装饰于器物肩部一周,位于次要部位,动物装饰也仅选用了双头蛇形,而腹部则用凝练的两道折线纹进行装饰,配以洁净的素面作底,突出了器物的敦厚和朴实,可谓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权瑞雪说:“折斝的盖上有一个双头蛇形的半环钮,今年是蛇年,所以我们会格外注意引导游客观察折斝上的蛇元素。古人认为,蛇灵巧又神秘,在器物中加入蛇元素,既有艺术之美,又能体现出技术的精湛。”
  从折斝身上,可以看到西周早期在商代青铜器文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展与创新,它不仅是一件青铜器,更是西周时期人文品质、社会风貌、审美意趣与自然信仰的生动载体。
  凤柱斝 浪漫与理性的化身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着一件兽面纹斝和一件弦纹斝,分别出土于麟游县和眉县,都是商代器物,口沿上立着双柱,特点非常明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斝上面两个立柱的功能与另一种青铜酒器爵类似,不仅为器物增添了精美与雅致,而且据考古专家们推测,两根立柱可能是用来挂过滤网的,因为古人喝的酒有浊酒,喝浊酒时须挂网过滤酒中杂质。目前,学界对斝上立柱的设计初衷众说纷纭,难以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猜测当时设计者的想法。
  说到斝上的立柱,不得不提到凤柱斝。
  凤柱斝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73年出土于岐山县贺家村,是商代晚期器物。它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双柱顶端各有一个圆雕扁体高冠的凤鸟。凤鸟作站立状,鸟冠高耸,呈横向排列的镂空羽毛形状,冠后部下垂的翎羽与尾部相接,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种圆雕的凤鸟造型颇为罕见,生动地展现了三千多年前青铜铸造艺术的高超造诣。
  记者了解到,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作为酒器的斝,数量比较少。为了避免商代晚期“酒池肉林”“饮酒成风”的陋习,周人虽喜酒,但对酒的使用非常谨慎,既要保证它在祭祀、宴飨中发挥作用,又要防止酗酒误国。周初颁布了《酒诰》等限酒政策,因此推测作为青铜酒器的斝,在当时的铸造数量有限。
  青铜斝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饕餮纹斝、折斝、凤柱斝等,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与价值。它们见证了商周时期的社会礼仪制度、饮酒文化、艺术审美与自然信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我们透过这些青铜器,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们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