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习近平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青铜铸文明 守护传薪火
陕西日报记者 刘坤 李静茹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璐 刘建伟 渭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琦 郭飞 李晨翀
气势恢宏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我的心里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宁亚莹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做好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38件青铜器文物修复工作顺利开展,91件青铜器文物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修复项目;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参观者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我们将切实扛起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实现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陕西日报记者 刘坤整理)

  4月,渭水之畔,绿柳垂丝。坐落于此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波光潋滟的渭水、生机勃勃的滨河生态廊道相映成趣。
  “镇院之宝”何尊前,人头攒动。这件代表了西周早期青铜器铸造最高水平的国宝,造型凝重雄奇,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青铜器之乡”。青铜器上铭刻着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明密码,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代表性物证,其背后蕴含的文明礼制影响至今。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市考察,并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他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该院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利用先进技术对文物进行精准诊断和修复,面向青少年开发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历史回响: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博物院是古今对话的“平台”。如何通过创新文物布展,让参观者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让这场跨越千年对话更精彩,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月17日,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展厅,一尊数字复原的何尊静静矗立,四周环绕着光影流动的历史铭文。
  “何尊的投影与三维动画展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远比静态图片或文字说明震撼,传递的信息立体丰富,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迅速建立起对文物的整体印象。”前来观展的游客张佩姿说。
  宁亚莹介绍,通过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青铜纹饰从器身剥离、旋转、放大,每一道夔龙纹的弯折起伏间,仿佛都涌动着呼吸。历史不再只是静默的展品,而成为一场可以“听见”“触摸”“走入”的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从过去的传统陈列,到如今“科技范儿”的新型陈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实现了“逆龄生长”。去年12月30日,经过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提升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崭新面貌亮相,应用了全息成像、投影等新技术。
  “我们以全新的理念进行布展,凝练文物当代价值,彰显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凸显宝鸡文化IP,更加重视参观者体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宁亚莹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构建起以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交流展览为主的特色展陈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场景重构与文化研学等,打造古今穿越的“奇幻之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动”起来。
  在“智慧之光”展厅,游客可以使用数字笔绘制五颜六色的青铜器纹样,一键生成并下载。每一次触屏、每一声讲解,都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具象可感。
  “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构建出一个‘青铜工坊’,游客通过视频内容,可了解西周青铜器铸造的全过程,从选料、制范到熔铸、脱模,仿佛穿越回三千年前的工匠作坊,亲手‘铸’出属于自己的青铜纹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工作人员张程鑫说。
  传播青铜器文化,不仅要吸引游客“走进来”,还要推动青铜器展览走出宝鸡。
  “我们推出了‘天下有道——周礼文化展’追溯礼仪文化根源,展示中华礼乐文明,去年在上海展出,今年计划去北京展出;‘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以青铜礼器、乐器、兵器为主线,阐述周人追求和平的特质,去年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张程鑫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集中专业力量,深入研究青铜器器形、纹饰及铭文意义,通过分析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现象,挖掘价值内涵,研究人员发表了多篇专业性论文,并及时将研究成果与文物结合加以阐释,向大众普及。
  宁亚莹告诉记者,博物院将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语言,宣传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下来计划推出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成果展、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等展览。
  科技护宝:再现千年芳华
  4月17日一大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修复室,文物修复师李大虎穿上工作服,从恒温恒湿的文物暂存柜中取出一件青铜器,准备消除青铜器上的“病害”。
  “这件文物残破严重,表层覆盖着斑驳的铜锈与土垢。它的造型罕见,属于‘角’,展厅内还没有该类型的青铜器。”李大虎说。
  他屏息凝神,用小型除锈笔,在这件青铜器的纹饰凹槽里“作业”,器身精美的纹饰逐渐显露,伤痕累累的青铜器在文物修复师的指尖迎来了新生。
  “每一次文物修复,都是与千年前工匠无声地‘握手’。文物到我们手里时已是暮然老矣,甚至是满目疮痍、伤痕累累,我们的职责就是将它们拼合复原、恢复形貌,让它们能更好地讲述历史。”李大虎说。
  “对文物做完基本的清洁之后,我们会使用环氧树脂胶等新材料进行正式‘修复’。这类新材料具有可逆性强、耐腐蚀、耐酸性高等优势,提高了文物修复的效率和水平。”李大虎说。
  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形貌复原的范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不仅采用了新材料,还融入了更多的新兴科技手段。
  在文物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们各有分工,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拍照建档、信息扫描、清理养护等日常工作。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之中,修复人员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文物的现状,精准检测文物材质,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在最小干预原则指导下制定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说。
  为了确保文物处于最佳保存状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展厅和库房安装了智能安防系统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系统能实时监测湿度、温度等关键指标,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去年,我们和西北大学合作开展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对馆藏38件二级及以下病害较为严重的青铜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今年,我们正在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青铜器修复合作项目,对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进行修复,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崔睿华说。
  “我们对基本陈列展《青铜铸文明》进行提升改造,展陈文物数量比原来增加了300多件,在展厅内也增加了青铜器铸造技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以及数字化文物展示等内容,多维度做好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讲好青铜器故事。”宁亚莹说。
  (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二版)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让更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将全力抓好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深入开展考古研究,推动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改造提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北首岭博物馆基本陈列,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宝鸡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活化利用:变身文创顶流
  眼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一款AR冰箱贴受到不少游客的喜爱。“这次我们专程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游玩,看到这个青铜器冰箱贴,真是爱不释手,我要多带几个回去送给我的小伙伴!”来自甘肃平凉的游客徐帆说。
  “今年推出的特色数字文创产品以年轻人追求新奇体验为出发点,采用前沿的AR技术,巧妙地融入我们的青铜器元素,通过AR效果,不仅为大家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更生动立体式地展示了宝鸡旅游形象。”宝鸡华夏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岚说。
  宝鸡本地一家文创团队,还将宝鸡青铜器元素与景德镇制瓷技艺深度融合,开发出“双遗产活化”的茶具、砚台等文创产品。
  “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历时两年,破解了青铜纹样数字化转译难题,使何尊上的饕餮纹、逨盘上的蟠龙纹,通过釉下彩、浮雕雕刻等工艺在陶瓷载体上重现。”宝鸡市星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谈瑾轩介绍,未来他们还将打造数字藏品等领域的文化矩阵,让青铜文化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这座以青铜器为专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文物总数为48.7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3000多件,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依托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文创产品开发领域蕴藏诸多可能,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坚持做好文物‘保护研究、宣传阐释’八字文章,以何尊、鼎、簋等为设计原型,融合青铜器等诸多元素,做好铜镜系列、毛绒玩具、民间刺绣等文创产品研发,着力打造青铜器博物院IP。”宁亚莹说。
  IP形象“青青”“铜铜”毛绒文创公仔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顶流”。它们融入了文物“何尊”“青铜鼎”“青铜簋”元素,以青铜色为主色调,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呆萌可爱,表现出了青铜文化的特色内涵,树立起博物院“有温度”的国宝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的形象,拉近了大众与文物的距离。
  宁亚莹介绍,吉祥物“青青”与“铜铜”不仅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文化符号,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些憨态可掬的毛绒文创公仔,其制作工序全部由宝鸡市千阳县的刺绣工坊承接。当地妇女以精湛的非遗刺绣技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创完美结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非遗技艺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也让更多人通过可爱的文创产品认识宝鸡、走进青铜器博物院,探寻文物背后的千年故事。这一创新实践,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范例。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活化利用,讲好文物故事?
  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何尊IP为主要文创研发方向,已形成青铜器仿制品系列、邮章系列、文具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民间工艺系列、数字文创系列6大产品体系,博物院先后获得“全国文创百强博物馆”、国家“弘博奖”等荣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化产业部副研究馆员李郁宏表示,团队深耕周秦汉唐文化根脉,精心策划《周礼故事》《青铜密语》等特色专栏。通过短视频连载、文物AI数字化复原等前沿技术,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这些兼具趣味性与传播力的原创作品,正逐步构建起“听得懂、传得开、记得住”的文化IP矩阵,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青铜文化为基础,加快构建青少年文化传承新路径。
  “我们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紧密围绕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核心特质,针对青少年的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了兼具针对性与深度的教育内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王睿说。
  从“铜趣古今创意坊”到“青铜乐坊欢乐行”再到周礼课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持续通过社教活动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传承青铜文明、弘扬周秦文化为己任,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讲好文物故事、中国故事,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王睿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