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记者手记
在博物院感受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
李静茹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的青铜光泽在灯光下流转。这件西周礼器“宅兹中国”四字铭文,不仅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更如同一份跨越千年的文明宣言。“中国”一词也从地理方位的朴素定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身份认同。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重要指示,宝鸡在行动。在文物修复室,记者看到,文物修复师用环氧树脂胶等新材料填补、修复青铜器的裂痕、损伤。这看似简单的物理修复过程,实则承载着文明传承的深层密码:在延续传统修复技艺过程中,融入现代科技的力量,让文物在古今交融的智慧中重焕生机。
  在博物院文创区,当孩子们举着复刻的青铜器文创产品欢呼时,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基因,青铜器系列复刻产品纹饰的凹凸触感成为人们理解青铜文明的媒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互动游戏、动漫视频等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青少年能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扩大博物馆教育的覆盖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重器,展示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密码。青铜器凝结着先民的智慧结晶,其厚重的器型与精美的纹饰,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精神实质。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青铜重器见证了中华民族以柔克刚的生存韧性,而这种韧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深层动力。
  离开展厅时,夕阳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色外墙镀上一层金晖。这座以青铜器为专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既是周礼的现代投影,也如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何以中国”的永恒追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