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聆听青铜重器下的历史回响
古人的植绿情怀
诗话惊蛰
三月
绿色的约定
植树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诗话惊蛰
王玉美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宛如一位神奇的使者,携着滚滚春雷,划破长空,惊醒了沉睡一冬的世间万物,在华夏大地的文化长河中,激荡起层层诗意的涟漪。
惊蛰之始,春雷乍动,那震耳的轰鸣,仿若天地间奏响的雄浑乐章。“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诗人笔下的惊蛰,雷声响彻,唤醒了蛰伏的生灵。这雷声,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它穿过阴霾的云层,越过山川湖海,抵达每一寸土地。它震落了枝头的残雪,让树木从沉睡中苏醒,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它撼动了池塘的冰层,潺潺的流水声,奏响了春的序曲,鱼儿欢快地穿梭,鸭子在水中嬉戏,尽情享受着这春日的恩泽。
随着雷声的余韵,细雨如丝,纷纷扬扬洒落。“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惊蛰时节春雨滋润、万物复苏的画面。春雨如酥,轻柔地洒落在大地上,唤醒了沉睡的种子。麦苗在春雨的轻抚下,挺直了腰杆,嫩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蔬菜贪婪地吮吸着雨水,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了春日的新鲜与希望。
在民间,惊蛰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惊蛰吃梨”是许多地方的习俗,梨与“离”谐音,寓意着远离疾病和灾祸,人们在这一天吃梨,希望新的一年家人都能平安健康。
惊蛰,亦是虫蚁复苏的时节。“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这句古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青蛙在惊蛰后的欢快模样。青蛙从泥土中钻出来,在池塘边、稻田里,欢快地歌唱,仿佛在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蚂蚁也结束了冬眠,开始忙碌地穿梭于巢穴与外界之间,搬运着食物,重建着它们的家园;蚯蚓扭动着柔软的身躯,在泥土中翻耕,为大地的肥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小小的生命,在惊蛰的召唤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惊蛰过后,桃花灼灼,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枝头竞相绽放,将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桃花不仅是春天的使者,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崔护曾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借桃花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则以桃花为引,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春景图。除了桃花,杏花、梨花等也不甘示弱,它们争奇斗艳,与桃花一同构成了春日的烂漫。
惊蛰,在古代还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句农谚,蕴含着农民对节气的深刻理解。惊蛰过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正是春耕的好时节。农民们扛着锄头、牵着耕牛,走进田野,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深知,只有在这个时节辛勤劳作,才能在秋天收获满满的喜悦。“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的诗句,描绘出了农民在惊蛰后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盼。
惊蛰,承载着自然的律动与生命的希望。从古至今,它在诗词与农谚中延续,让我们在春雷、春雨与繁花中,感受生命的蓬勃,迎接新的开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