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区水保主题公园
铁路货运阳平物流基地
育才玻璃生产线 本报记者 李一珂
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是经济蓬勃向上,是群众安居乐业,更是社会发展井然有序。
回望走过的2024年,作为宝鸡“东进”战略的主战场,陈仓区坚决扛起“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统筹产业升级、民生提质、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有韧性、有温度、有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双增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陈仓经开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49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个,落实项目42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在全省现场会上交流发言;被评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法治工作、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多次登上央视新闻……
从这些方面中,总能深切感受到陈仓区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今天,我们一起来探析这一幅幅生动画面背后,陈仓区全年经济社会实现的大发展、大跨越。
关键词:推动力 驶入经济“快车道”
经济发展是城市活力的最好印证。陈仓区的活力,首先体现在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动能的加速释放。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3%,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五群九链”产业体系的强力支撑: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中车时代提质扩能新基地、大窑饮品智能工厂、青岛啤酒优活天然矿泉水等一批优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陈仓区坚持“项目为王”赋能高质量发展,区委书记马霄多次在调研中强调,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要立足陈仓长远发展,紧盯群众所需所盼,谋定快动、加力加速,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2024年,全区149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10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0.3%。金峰高压电器开关项目等30个工业重点项目和群力高性能继电器等16个工业技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秦创原(宝鸡陈仓)创新促进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作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户、瞪羚企业2户,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长19.6%。科创“关键变量”转化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招商引资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陈仓区牢固树立“创新招商模式、狠抓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精心打造“陈信办”政务服务品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陕西壹品康中药材有限公司是2024年陈仓区新引进的外资公司,计划投资1000万港币,在陈仓区县功镇流转土地约1000亩,建立陕西壹品康中药材生产基地,除了柴胡种植,后期还将建设饮片、中药颗粒等中药材深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3000万至5000万元。据悉,2024年全区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先后外出招商共18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落实项目42个,到位资金27.3亿元。
以改革开路、用创新破局,2024年陈仓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全区扎实有序高效推进12个领域40项改革任务和18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有序推进改革落地。婚俗改革模式得到民政部肯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站“小切口”改革列入全省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三年行动计划。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深入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全年办理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事项2103件,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68%,新增经营主体1939户。在全市率先与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成立区级科技金融工作站5个,为76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4.1亿元,金融活水有效滋润科创沃土。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基础设施、港务大道、宝鸡港务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等项目加快建设,阳平铁路物流基地全年发运国际班列231列,居全国第19位,对外开放迸发出新的活力。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陈仓区加快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的基础上,强化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基础。投资866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让千万小农户连接到农业大生产。聚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投资6238万元实施国家级蔬菜产业集群、省级产业强镇、设施农业基地县等项目。全区种植蔬菜10.8万亩,总产量24.48万吨,产值达12亿元。慕仪镇作为传统农业大镇,立足实际发展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珍稀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建成300亩西北地区首个无人智慧农场。“我们种植小麦时,拖拉机可以精准定位,将种子播撒到预定位置。这300亩地,无人驾驶拖拉机一天就完成了!”负责人王九利自豪地介绍着自家农场,农场共托管土地4.6万亩,在无人驾驶植保机、智慧云平台等高科技加持下,只需要进行远端控制就能实现耕种,真正将农民从繁重劳作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陈仓实践。
文旅商体深度融合,为陈仓区消费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024年,无论是活力四射的陕西宝鸡陈仓九龙山生态半程马拉松,还是激情自由的2024陈仓(青岛)啤酒音乐美食季活动,抑或是吸引国内外知名酒商的2024中国(宝鸡)国际酒业展览会,以及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备库的大水川景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九龙山景区等,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捧场,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此外,新建一汽大众、比亚迪等6个4S店,会展中心片区汽车交易聚集优势日益凸显,高力奥莱小镇正式运营,成为全市品质消费新地标。据介绍,2024年全区举办大型文旅活动43场,线上线下累计曝光量达到1100万人次。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优势,工业农业双引擎的齐头并进,文旅商体融合带来的源源活力,让陈仓区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宝藏之城。
关键词:吸引力 绘就民生“新画卷”
活力城区的内核,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2024年国庆节期间,浙江游客潘玮带着家人一起来到宝鸡游玩,深爱传统文化的他,对周秦文化发祥地、“何尊”故里有着浓浓的期盼。因此,他将宝鸡行的重点放在了陈仓区。“这里打破了我对北方城市的固有印象,浓郁深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处古迹、每一段历史,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自然风光更是令人陶醉,山水相依,特别适合度假。”潘玮的赞不绝口,是对陈仓区人文环境与城市魅力的认可。
能得到外地游客的认可,居住在此的群众又是如何说的呢?“建了不少停车位,停车方便多了。”“我们小区改造后,不仅干净整洁,还增加了锻炼设施,挺好的!”“以前这条路不通,现在打通了断头路,出门方便多了。”“公厕里洗手是热水,很贴心……”
群众的心声背后,是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记者了解到,2024年以来,陈仓区规范便民摊群点,精细化治理市容乱象,让城区处处干净整洁。同时实施了总投资1.17亿元的十大类3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项目、奥莱小镇林荫停车场建设项目、千渭街道酒精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31个项目已完工。总投资26.8亿元的陈仓中路、东门十字等3个片区旧城改造快速推进,力邦制药生活区等13个老旧小区改造、虢镇及千渭片区121个老旧小区城市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进展顺利,全区新建11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位2368个。
教育是民生之基,陈仓区全力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完成8所学校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落实2所学校餐厅和智慧教室设备项目,为25所公办幼儿园维修改造校舍并添置更新设施设备,为3所高中、特教学校进行硬件提升改造。天悦、茗苑小学和实验幼儿园教学楼建成投用,新增普惠性学位1520个,有效缓解了主城区孩子上学难问题。
就医是民生之急,陈仓区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优化诊疗服务,下沉医疗资源,倡导健康理念。“以前看病要专门请假,对上班族来说不方便,现在便利多了。”这是群众的心声。2024年以来,陈仓区各医疗单位开设“无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延时门诊”,让群众就医的便利度和体验感大大提升,全区10个镇卫生院建设智能体检中心,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舒适的就医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陈仓区积极搭建平台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坚持政策衔接与帮扶衔接并举、节前稳岗与节后返岗并行、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并重,探索形成“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级网络、八项措施”的“1238”就业帮扶工作新路子,全年提供超4万个就业岗位,新增就业70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6万人,让群众幸福饭碗端得更稳。
社会安定有序,是群众得以安居乐业的坚固基石。陈仓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五治融合”模式——以政治引领凝聚共识、法治保障定分止争、德治教化润物无声、自治强基激发活力、智治支撑精准有效,“大监控+小探头”治安防控全域覆盖,全区治安、刑事发案率同比显著下降,98%的矛盾纠纷在镇村一线化解,“十小自治”工作法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
民乃城之本,人心往之,城必兴焉。如今的陈仓区,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人心,医教文卫各项事业稳步提升,养老服务更加完善,乡风文明和谐包容,社会治理更有温度。这个活力充沛的城区,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感受城市的温暖与力量。
关键词:内生力 握紧党建“方向盘”
打造活力新城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陈仓区而言,要让人才与城市一同成长,才能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那么,陈仓区是如何布局一个完整“人才成长计划”的?
2024年初,陈仓区赤沙镇党委书记李东派帮带对象魏敏芝去东一村锻炼,包抓花椒产业。魏敏芝本是财会专业出身,怎么样抓产业,起初她是一头雾水。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和熟悉情况,魏敏芝逐渐对村上的现状有了了解,对村上的未来发展有了一些思路。她给村上提出花椒种植稳产升级目标,并积极向镇党委申请资金,主导建设了花椒交易中心。如今,东一村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明星村”,魏敏芝因工作成绩突出、群众评价好,被破格提拔为赤沙镇党委组织委员。
“这就是我们探索实施的年轻干部‘丰羽计划’,通过上挂下派、导师帮带、合力小组等方式,以实干实绩促进年轻干部茁壮成长。”陈仓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把政治淬炼贯穿年轻干部成长全周期,分级分类、精心制定培养计划,同时号召年轻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惠民政策落实等发展所需、民心所盼事项,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200余名干部列入年轻干部后备库,4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陈仓区推行党员承诺践诺“三三制”模式,让他们有责更有为。啥叫“三三制”?简单理解就是三定、三亮、三评,党员通过组织定岗、群众定事、承诺定人,主动领事并公开承诺事项,并亮出身份、职责和成果,提升服务水平,最后则严格进行党员评议、群众测评、组织评定,确保党员服务质量。
深化“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陈仓区坚持把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保障,紧盯干部作风能力提升,抓学习、强培训,突出践行正确政绩观、为基层减负的务实导向,让广大干部把精气神聚在干事创业上,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走进虢镇初级中学,校门口的校长信箱格外醒目。校长杨宝平介绍,这是专门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的,每周都要开箱整理,收集到的意见限期处理。这种方式为家长提供倾诉心声和了解学校的渠道,这也成为推动清廉学校建设的内在动力。陈仓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清廉学校建设提升了教育管理者的廉洁意识,让学校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从源头上防控腐败。”其实,清廉学校建设仅仅是陈仓区清廉建设中的一部分。自清廉陈仓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清廉建设目标任务,精心谋划推进,通过建立专班、会商协作、工作通报、调研落实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全区政治生态持续好转,崇廉尚廉氛围日益浓厚。
陈仓区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一个活力充沛的城区,需要在开放与特色、效率与温度、硬实力与软环境间找到平衡。这里重大项目轰鸣声与市井街巷的欢笑声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共存,既有经济数据的攀升曲线,更有群众笑容的幸福弧线。
开局就是决战,全年都要攻坚。当下,陈仓区正以“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担当,紧扣全市“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总体目标,认真落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推动“十项重点任务”落细落小,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