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镜头里的非遗技艺 之八
耍社火
文/图 赵彬瑞 赵志华 谢克强 李伟旗
整齐排列准备出发

画脸师傅专注工作

仔细粘贴疙瘩道具

等待间隙玩会游戏

演员相互整理造型

社火游演火热举行

高芯社火引人注目

民俗人物依次亮相

社火少年英姿飒爽

抡起鼓槌精神抖擞

醉关公

  2月12日,乙巳年正月十五。凌晨两点,陇县城关镇高堎村村委会笼罩在如墨般漆黑的夜里。突然,“啪”的一声,一簇暖黄的灯光从玻璃窗里溢出,惊醒了沉寂的夜。打着哈欠的西北汉子们三三两两走进村委会,开始为新春期间的最后一次也是最盛大的社火游演忙碌起来。
  这群平均年龄40多岁的西北汉子身材魁梧、粗犷豪迈,都有着最少20年“耍社火”的经验。而在隔壁房间,画脸师傅王明利掏出准备好的疙瘩道具,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这些根据不同脸谱绘制而成的疙瘩蛋壳,将被分角色、分部位粘贴在社火演员的脸上,成为疙瘩脸社火最显著的特征。一切装扮就绪,天已微明。而此时,这群西北汉子已经化身为神话故事、历史演义里的人物,“出发!去县城‘耍’社火!”
  陇县社火历史悠久,两千年来传承不衰,是当地最深入人心的民间艺术,如今,“00后”已成为陇县社火的新生代。在陇县曹家湾镇三里营村,画好脸谱穿好服装的社火少年,蹲在地上一边玩游戏,一边喝可乐,他们之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也只有18岁。在这场全民狂欢之后,孩子们就将走进校园,认识更大的世界。
  蛇年新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鸡社火同样迎来了“春天”,一场场“社火狂欢”在西府大地轮番上演,以社火为媒,让传统民俗“活”在街头、“火”在人心。这场跨越城乡的文化盛宴,不仅彰显了西府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创新融合的方式为非遗传承开辟出新的路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