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寻周记
标题导航
|
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道具
老杨和小杨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老杨和小杨
武庆丽
小杨到新单位报到那天就和门卫老杨打上了交道。
小杨开车性急,拐进单位门口时差点撞到蹲在一侧起身备跑的孩童。这还了得!差点出大事!幸亏门卫老杨反应及时,抱住了孩子。小杨下车擦汗弯腰道谢。老杨严肃地提醒:人命关天,年轻人要稳重!老杨话罢,恭敬地开门。算是虚惊一场,经此事,小杨对老杨满心感激。
食堂午餐时,小杨碰到打饭的老杨。小杨忙上前,嘴里喊着大爷,满是恭敬。老杨点头微笑回应。有同事问小杨,和老杨啥关系?小杨忙澄清,没关系!巧了,同姓而已,接着朝老杨摆手,叫了声杨大爷。老杨依旧点头微笑。日子久了,小杨和老杨成了朋友。老杨眼里,小杨青年才俊,脑子活泛,能说会道,前途不可限量。小杨眼里,老杨像个长辈亲切,可谈心,起码比个别同事好相处。小杨对老杨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培养他不易,大学毕业后奋斗了三年才成功上岸,是他们村第一个考上公务员的人。当空一个响炮,响得尽人皆知,以前,走他家门口的邻居都嫌脏了自己的脚,现在,父母收获的不光是笑不完的脸,还有主动的迎合、巴结。好家伙,就连八杆子外的亲戚,都提着礼上门认亲。小杨说着说着眼里就进了光,他舒一口儿气说:也算是光耀门楣了。
几周下来,老杨感觉到小杨的实诚。一些话没有防备地说给自己听,这让老杨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儿子。小杨在他身边就像孩子一样。干了五年门卫的老杨算是单位老人了,他自然也时不时地告诉小杨单位里一些事,当然,这些事都是明面上的事。至于小杨想打听的,背地里有的没的,老杨表示,不确定的事儿,要守紧嘴,管好自个儿的事就行。
时间一久,小杨发现老杨一个问题或是现象,那就是老杨太节俭,身上除了工作制服,其余的也不会怎么换,而且伙食上基本都是老三样:馒头、咸菜和一勺青菜。小杨说,大爷,咱单位伙食还是可以的,又管您饭,您何必太节俭。老杨笑笑说,这么多年,习惯了。你看,清清白白多好啊,老杨指着碗里的油菜豆腐说。小杨说,大爷,我从小不喜吃豆腐。老杨好奇,有说法?小杨继续说,那时候家里穷,经常拿豆子换豆腐,吃够了,吃伤了吧。老杨扶一把下巴笑着说,豆腐营养又实惠,你现在再吃吃看,可能就好吃了。小杨从老杨碗里夹一块放嘴里,嚼两口,还别说,是这么个理儿。老杨说,就怕吃惯了大鱼大肉,这些素食难下咽了。小杨哈哈笑起来。相比小杨丰盛的饭菜,老杨显得格格不入。
三个月后,小杨身边换了人,都是老杨认识的。老杨从食堂打了“老三样”回到门房,依旧像铁一样焊在门卫的两间小屋里。老杨以单位为家,尽职尽责地工作。
一年下来,老杨发现小杨像变了个人,不仅是因他身边的同事多了,得到了领导赏识,而且话少了,大爷叫得少了,基本是老杨先向小杨打招呼问候。小杨换了新车,西装革履地下车,从鼻腔里哼出一声“嗯”,后语止。同时,脸上的表情也少了。变得板结,目光也高起来,不怎么低头看地,时不时地扬起来,好像天上的空气更新鲜。慢慢地,老杨发现,小杨不在单位食堂吃饭了,听人说,抛去工作时间,小杨把忙碌的身影嵌在了饭店里、场合上。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可以把人变好,也可以把人变差。这不,一些不好的传闻就找上了。有几次老杨想走近小杨,像以前一样说说心里话,然小杨总是比他的步伐快一步离开。老杨无奈地摇摇头。
再久,清瘦的小杨变得圆滚滚,远看不亚于八个月的孕妇。有人议论,小杨的样子也符合他现在的官职。瞧,他那整个身子仿佛被一层油脂包裹了,老杨差一点没认出来。老杨想喊住小杨,让小杨尝尝食堂里新做的小葱拌豆腐。小杨挤出一丝客套又陌生的笑,耳朵像被东西堵住了,没有住脚,径直前去。老杨发现几次,有不同的女人从小杨的车里下来,当然地点在单位门外,到单位门口,车里只剩小杨,女人就消失了。老杨再一次听闻小杨的消息,是那个秋天,小杨犯事了!听说已被关了起来。单位关于小杨的问题传得沸沸扬扬。老杨先是心头一惊,继而叹了口气……
打那起,老杨每天都站在单位门口,吃着小葱拌豆腐,时不时向远方张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