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制造之都 周酒醇美致广致远
本报记者 麻雪
蚌雕人头像 本报记者 祝嘉摄

游客在青铜器博物院参观


  记者曾经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采访时,与雷兴山教授面对面交流周原的发掘概况。常年从事周原考古事业的雷兴山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西周时期的宝鸡,不仅是当时的制造中心,也是一个“制造之都”,它用开放包容吸引了四海之朋慕名而来。3000多年前,在周原地区这座“世界之都”,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交流,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可以想象,一阵柔和、湿润的南风,缓缓拂过周的王畿之邑,正是“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在这座约3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邑中,有高鼻、深目的西亚人,在忙着与周人进行精美骨器、玉器的交易;也有佩戴着中原样式与西域风格相结合的金柄铁剑的周人贵族,在与印欧人谈周酒的醇美之香……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都所在地,是西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贵的青铜国宝而闻名于世。雷兴山教授说,西周周原遗址是全世界同时期最大的聚落。从规模来看,到西周中晚期时,周原的城市规模约30平方公里,大型宫殿建筑遗址150座,其北拥有迄今发掘最大规模的墓地,其最东边也有南方人群的墓地,作坊、居址与墓葬等功能分区十分明显,堪称“世界之都”。
  这座“世界之都”,吸引了东边的商遗民、北边的草原游牧人、西边的胡人,他们扶老携幼,纷至沓来——
  周原考古出土的西周时期“蚌雕人头像”,高约3厘米、直径约2厘米,现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近日,记者在宝鸡周原博物院细观这个雕像的人面,特点非常明显,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与中原人的面貌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有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研究认为,这是典型的西亚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形象。斯基泰人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部边疆。
  在扶风县云塘制骨器作坊遗址中,还发现了西周中期至晚期的骆驼骨,说明骆驼在西周中、晚期进入了周原。
  从具有西亚人特点的蚌雕人头像到骆驼骨,通过一系列物证可见,当时的周人已经与西亚文明通过“沙漠之舟”骆驼,建立了物质、文化的互通互鉴关系。
  其实,曾经的周原不仅是“世界之都”,也是“制造之都”。考古证实这里曾有铸铜业、制陶业、制玉业、制骨业、制车业等,可谓是手工业经济发达,种类多样。周原遗址有如此多的手工业作坊,说明这里曾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者,专业匠人云集。
  虽然,目前周原遗址还未发现酿酒作坊,但西周酿酒技艺在《礼记》等古籍中都有明确记载。这说明,西周时期的酿酒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达到了十分先进的水平。
  2012年,在宝鸡石鼓山西周古墓考古挖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件青铜卣中发现了液体,推测极有可能是酒。3000多年前的美酒,得到了各方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感叹周人高超的酿酒、储酒智慧。
  记者还看到一份记载,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东周时期古中山国的遗址。让人惊喜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在青铜扁壶中的酒。酒液呈碧绿色,清澈无瑕,检测含有乙醇、脂肪等多种成分,浓香四溢。但酒液被氧化腐蚀,已经不能喝了。
  可以想见,3000多年前,有中原赶来周原的商移民,甚至还有远涉千万里前来周原的西亚人,也有交通载体骆驼,在各种物质文明融合互鉴中,精美的玉器、骨器、铜器以及美酒,不仅在华夏疆域之内交流,更远涉异域,让醇美的周酒弥漫千万里,让周文明影响致广致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