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
先祖的教诲不能忘
本报记者 杨曙斌

  众所周知,现在的杨凌被称为“农科城”,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数千年前,杨凌还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
  “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说,关中地区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丰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从舜帝起,周人的先祖后稷就带领族人在杨凌一带发展农业,建立了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社会结构,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最终构成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内核,也为后来周王朝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因此,后稷教民稼穑被视作农耕文明的开端。
  “从古到今,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后稷教民稼穑,让百姓有了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根本。”樊志民表示,千百年来,杨凌没有忘记先祖的教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的阵地,让孩子们知晓“粒粒皆辛苦”,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