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出门5到15分钟就能遇到小游园或者大公园,这早已成为宝鸡市民生活的常态。说起这些年宝鸡城市建设方面的变化,今年75岁的宝鸡植物园退休职工曹敏珍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逛公园可都是要收门票的,如今我市陆续新建口袋公园近60处,众多公园悄然焕新升级,公园+亲子、公园+主题、公园+运动等,让宝鸡人逛公园不仅更方便,而且更赏心悦目。
自参加工作到退休再到现今,一晃50多年过去了,宝鸡公园的变化对曹敏珍来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同身受。
1979年,在宝鸡植物园建园之初,曹敏珍是第一批开荒垦地的园林工作者。宝鸡植物园前身为宝鸡市苗圃,成立之初,这里还是荒凉的草滩,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都是,周围的房屋更是少之又少,曹敏珍和同事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理垃圾和杂草。
让曹敏珍印象深刻的是园区位于渭河上游河滩边,土质以沙质为主,基本种不了植物。那时,园里根据季节天气情况,从渭河中将淤水抽出,后经沉淀、平整、捡石等环节,逐渐让沙子土壤化。边改善土壤边栽种植物,经过6年的连续劳作,园里1035亩沙质地里全部种上了单一的乡土品种花卉、树苗。1985年,宝鸡市苗圃更名为宝鸡植物园。
后经各单位积极援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园区挖掘了约70亩的人工湖、堆积4座假山,形成了现在的山体和湖面,游览区初具雏形。
2000年5月,宝鸡植物园建成开园,在原来基础上,新建了仿古榕树大门、人工湖、北大门内外广场、游园环路等,和宝鸡人民公园、宝鸡炎帝园(原宝鸡市河滨公园)一样,市民须买票入园看景。
“开园时,园区实行了7天免票,园子里人山人海,市民及游客纷纷前来观景拍照,非常热闹。”曹敏珍告诉记者,不少市民发出感慨,荒地能被修整得这么好,这得付出多大努力,这里简直就是宝鸡的“后花园”。
2012年至2016年,园区进行了景观建设改造提升,相继完成了植物专类园新建和改扩建,园内的植物增加到2500余种,建成集科研科普、植物保护、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2007年1月1日,宝鸡植物园向社会免费开放,市民欢呼雀跃:“社会发展得真好,没想到还能免费逛公园。”“家门口的公园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以后逛公园方便多了。”……
傍渭水之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湖水荡漾,花木群芳,姹紫嫣红,融现代风景和田园风光为一体,宝鸡植物园是秀美山川新宝鸡的缩影和窗口。
这几年,市民对公园绿地需求越来越高,市上通过“逢空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结合城市绿荫行动、荒裸地治理、拆违建绿、改造建园,利用城市边角地、荒裸地,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垃圾分类、工业遗址、国防教育、交通安全、赏草等主题公园及口袋公园,市民选择逛公园的种类更加多样化。
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好,推窗见绿、移步见景、处处花香,公园的理念融入了宝鸡整个城市的建设当中,人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大花园。曹敏珍满怀信心地说,相信未来宝鸡人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城市成为大公园,绿色变得触手可及,人们享受着家门口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