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有品格的散文
冯积岐
  杨舟平是业余写作者,工作之余,便埋下头闷声不响地构建他的散文世界。他的心是纯净的,他笔下流淌的文字自然是纯粹的,不夹带一星一点与文学无关的私货。我认同的是杨舟平的写作姿态——心为文学思虑,笔为散文耕耘。
  好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用一支笔把他和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别开,说透了,就是写出有个性有特点的作品。杨舟平的散文之所以好看,优美深刻,就是因为他的每一篇散文乃至每一句表述中都蕴含着自己蓝天一样晴朗的个性。杨舟平散文的个性特色最能打动我的一是正气,二是理性。对于好多作家来说,保持正气和理性是最简单的课题,可是一旦进入作品,气便耗尽了,尤其是那一缕清流也干涸了,正气也委顿了。做理性的人,写有理性的文章,本来应该是不必言说的常态,可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读到的不少散文随笔情感溢出了文本,泛滥的情感在赚取读者的叹息、同情、眼泪、愠怒、愤慨的同时淹没了理性,埋藏了作品的深刻性。尽管杨舟平的散文中也充盈着普通人饱满的情感,可是他对情感拿捏很到位、把握很恰当,所以,读者在享受情感的同时,被其升华的理性所服膺,而作品的深刻性便是由理性的闪烁而亮眼的。
  《唐朝六帝在凤翔》是一篇叙述性散文,叙述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六帝在凤翔逗留的史实。作者看似阐述凤翔在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其实,作者通过捕捉历史瞬间,从并不起眼的历史细节中窥视到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直至灭亡的理性规律:当年,唐高宗到凤翔,威风八面,多么气派;而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行至凤翔时已是狼狈不堪;李茂贞和朱温为争夺唐昭宗大战凤翔城,唐王朝已是气息奄奄了。凤翔是唐王朝兴衰的见证。《宋代文人的意趣》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后世人概括的唐宋八大家,有六大散文家就出自宋代。作者叙述宋代文人的意趣在于琴棋书画,在于读书作文,在于品酒吃茶,在于俯仰由己,在于散淡自如。然而,杨舟平深知,他不是为了陈述宋代文人的情趣而留下这些文字,他的陈述是为了表达他对时代、人生、人性的认知。作者的理性认知是他思想的结晶。散文《老爷岭记》,杨舟平始终盯着文章之“眼”——理性,即思想性,从老爷岭、从一条路写出了老爷岭承载历史的艰辛、曲折、奋争和甘于寂寞。
  《活着活着就老了》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做人的道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与苦难的较量,与自我斗争的修行,人生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变老了,心放平,想得开,迈稳步,别逞能,要服老”。作者回首人生的每个季节,心态平和,不沮丧、不失望,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活得很清醒。《活着活着就老了》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必活得太聪明,至关重要的是要活得很明白、很清醒。
  杨舟平散文的正气在于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诗圣的悲惨》中,作者选择被后世人誉为诗圣的杜甫作为叙述对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正气的张扬。因为,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杜甫的诗歌最具人民性、最具正气。《三吏》《三别》等篇章使他跻身于伟大诗人的行列,千年不朽。《再议岳飞之死》颂扬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鞭挞的是秦桧们的奸佞不仁。
  做人有做人的品格,文章有文章的品格。杨舟平的散文之所以是有品格的散文,和他的人格品性是分不开的。从《走着走着就散了》中可以读出他的旷达和耐得住寂寞、甘于孤独的品格。《一树花开》以花为隐喻,写出了他平和、平静、平淡的心境和宽广的心胸。
  杨舟平散文的品格还在于,他的散文没有被当下文学创作的流行病浸淫,他的散文是他生活体验的结晶,是他听从心灵吩咐的结果。我不知道他在散文创作的路上还能走多远,我只知道,他走在一条正路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