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让古诗词充盈生活的美好
周勇军
  近几年,文化自信东风拂柳,国风大潮方兴未艾,中华传统古诗词“杨柳新翻”又成时尚音画,着实令人欣慰。在你我身边,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这股无处不在的徐徐清风。你看,上到宝鸡文理学院举办的古诗词专场声乐音乐会,下至市区渭水苑社区开展的唐诗主题讲座等等,无一例外都逆袭成了座无虚席的艺术盛宴。这让笔者感怀颇多、思悟良久,说到底,这都得益于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薪火相传。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堪称国粹,中国也因之被称为诗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洋腔洋调一度盛行,甚至连楼盘、小区的起名都非“洋”不可,更有洋节盛行等诸类怪状,好在觉醒后的国人终于理性自觉地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礼乐国风随之乘势而起,多彩国潮因之如火如荼。君不见,国乐复兴、中药受宠、汉服流行、老街走红、国产片渐火、传统节庆氛围与日俱增,中华诗词创作、诵读、演唱更是热潮涌动。凡此种种,皆与我们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经史子集等文化经典息息相关。
  尤其这几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戏曲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栏目声名鹊起,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诗词灯火,如风起云涌般瑰丽壮观,西安地铁里的“长安诗韵——跟着唐诗游西安”又成“网红”,电影《长安三万里》受观众热捧等,这些文化现象都在活色生香地讲述着中国故事、抒发着中国情怀、坚定着文化自信。中华传统古诗词如此吸睛,不正是我们一直期盼的吗?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笔者觉得优秀的古诗词在当下更应该“一鱼多吃”,尽可能多地全方位利用、多角度开发,最大化提升它的延伸价值,让优秀的诗词歌赋充盈耳畔、眼前、心底。小到给孩子起名、设计文创广告产品,大到文旅品牌打造、建设文明城市都应该考虑到中华诗词元素、中国传统风格,让古典诗词的美好基因渗透在时时处处,充盈你我生活的日常。
  春花秋月诵读声,最是诗词满庭芳。期待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中华古诗词这股国风春风化雨、长风万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