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反诈宣传需更接地气
崔婷婷
  近年来,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反诈宣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反诈宣传需要更接地气,才能让群众入脑入心,真正发挥作用。
  接地气的反诈宣传,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白菜青菜小韭菜,别被骗子割韭菜”“乌鸡土鸡大公鸡,听说转账就挂机”……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福建省三明市的“反诈菜市”,当地公安机关在菜摊旁设立的宣传语,有干货、有趣味、有温度,主打接地气,让群众记得住,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反诈宣传如果总是使用专业或复杂的词汇,往往会让群众困惑,难以引起共鸣。只有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话语,用群众语言,说大伙听得懂的大白话,才能真正对群众有所启迪。
  接地气的反诈宣传,需要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你犯事了+安全账户=诈骗”“冒充领导或熟人+着急借钱=诈骗”……前不久,西安火车站在开展的端午节反诈宣传活动中,将“反诈公式”印在粽子上、反诈宣传语印在香囊上,给南来北往的旅客送上了特别的礼物。其实,反诈宣传已开展多年,传统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难免会让群众产生“审美疲劳”。相关部门可以不断探索新的宣传形式,让反诈宣传离群众生活近一些、再近一些,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接地气的反诈宣传,还需要采取精细化、差异化传播,做到宣传受众无死角。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人群对诈骗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确保宣传内容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关注。例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宣传栏等渠道,向他们普及如何识别和防范电信诈骗;针对年轻群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防骗意识。如此有针对性的宣传,才能将防骗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切实提升广大群众识骗防骗能力,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