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立碑记
赵智宝
  今年“七一”前夕,在位于岐山县凤鸣镇召亭村村史馆的中共岐山县委革命旧址纪念碑前,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干部、群众纷纷驻足肃立,缅怀革命先烈。这时,也有不少党员干部回忆起20年前,该村一位名叫刘森的老人为中共岐山县委革命旧址建立纪念碑的事情。
  说起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岐山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1926年,岐山籍共产党员李琦、曹永丰和共青团员张云锦从外地回到岐山,在岐山县职业学校校长雷星阶的支持下传播马列主义,建立中共岐山党团组织。10月,在县城南边南溪沟畔的关帝庙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岐山支部。中共岐山支部直属中共西安地委领导。1927年2月,中共岐山支部按照刚组建的中共陕甘区委指示,将岐山党团组织分设,分别成立了中共岐山特别支部和共青团岐山特别支部,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7月,经中共陕西省委批准,李琦在刘家塬单级师范学校将中共岐山特支改建为中共岐山区委。8月,省委特派员何挺杰、原中共泾阳地委书记耿觉(耿菊人)和原中共渭南县委宣传部长杨念一(杨慰祖)来到岐山,协助指导岐山区委工作,同时以岐山区委为联系点,对西路各县党的工作进行领导。何挺杰、耿觉、杨念一到岐山后,在公开身份是县教育局局长雷星阶的安排下,被聘为单级师范学校教员,他们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0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署名田友明的《省委给西路各地函(第一号)》,明确指出:“省委决定岐山成立县委,兴平、扶风、武功、凤翔均归县委管辖。”中共岐山区委接函后,经过紧张筹备,同月在单级师范学校召开了有岐山、兴平、武功、扶风、凤翔等县党员参加的岐山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岐山县委,机关设在刘家塬单级师范学校。岐山县委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一个时期,位于刘家塬的单级师范学校成了中共在西府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1999年初,年过八旬的刘森老人建议:“应挖掘利用村内的红色资源,建立中共岐山县委革命旧址纪念碑,记载革命先烈事迹,让年轻一代永记党恩,永远跟党走。”1940年岐山中学创建时,刘森就为该校职员。他一生爱党爱国、勤劳节俭、乐善好施,尊崇古圣先贤,组织重修了位于村南的召公亭,对代表该村历史文化的甘棠树也极为爱护。他的立碑倡议,立即得到村党支部和村 民 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几经斟酌,确定碑址就放在中共岐山县委成立之处,即今召亭村。
  随后,刘森老人克服腿脚不方便的困难,宣传立碑的意义,争取各界的支持。他带头捐款1000元,并动员亲朋好友捐款。在他的奔波筹措下,全村村民自发捐款,在外工作的本村人也慷慨解囊,不到半年时间,就解决了立碑所需的资金问题。
  为使碑文客观、公正、完整、准确,刘森老人不辞劳苦地奔走于西安、汉中等地,寻访当年的知情者征集资料。2003年8月,刘森决定请庞怀靖先生拟定碑文。庞怀靖年轻时就是一位爱国人士,思想进步,在当地很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庞怀靖先后任岐山县文化馆馆长、博物馆馆长,1980年恢复岐山民盟支部后任主委。庞怀靖尽管年过八旬,但在刘森的当面恳求下,同意撰写碑文。庞怀靖凭着爱党爱国的热情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用了6个昼夜,认真书写,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861字的碑文,概括了西府地区第一个县委的成长发展历史。其语意朴实厚重,文字精确,受到许多党史、党务工作者的好评。随后,两位八旬老人聘请在岐山县城东关做錾刻生意的凤翔籍刘姓工匠负责錾刻石碑。
  2003年8月到9月间,刘森老人自感身体不佳,但还是三天两头拄着拐杖到场地去看看。2003年10月9日,在匠人将碑文正面刻好、石碑还未完全完工时,刘森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刘森老人未完成的事业,在刘家塬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的儿女、亲朋好友,以及社会贤达人士帮助完成。
  2004年3月26日,中共岐山县委在刘家塬村(2019年与刘家河村合并为召亭村)刘家塬中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落成典礼和揭碑仪式。
  几年后,纪念碑移至召亭村村史馆院内。昔日的中共岐山县委革命旧址,如今成了党员干部勤廉教育基地,常有单位来这里开展主题党日、廉政教育、入党宣誓等活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