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用文化点亮乡村振兴的灯塔
周勇军
  最近参加了市上几次乡村文化采风活动,很有感触。在秦岭腹地的太白郎坝书屋,在渭北旱塬的千阳黄胄故居,在陈仓深山十二盘的莫伸书屋……一个个新建的文化景点如雨后春笋,点亮了乡村振兴的灯塔。
  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代响彻中国大地的一个关键词。在“三农”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农村群众吃穿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已逐步得到满足,满足他们与日俱增的精神渴望成了新的当务之急。应该说,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文化引领责无旁贷,文化先行势在必行。
  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就是积极发挥文化品牌效应,增强文化凝聚力,传播文旅正能量,进而提升乡村文旅形象。茅奖作家阿来的老家四川阿坝建起阿来书屋,海南作家韩少功当年插队当知青的湖南汨罗市三江镇也建起了韩少功文学馆。在我省范围,作家贾平凹的老家商洛建起了贾平凹故居,作家和谷的老家铜川设立了黄堡书院,作家王蓬的老家汉中也建起了王蓬文学馆……这些星罗棋布的艺术馆、民俗馆、书院、书屋等,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加油助力。
  与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各类馆院相比,乡间公益文化馆舍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其中不少是“废屋利用”,大有裨益,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合力推广。一来可弘扬中华民族耕读传家的家风民俗;二来可助推文化兴农、书香惠民活动广泛开展 ;三来本土作家艺术家乐为家乡代言,造福桑梓、守望乡愁;四来也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和群众需要,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镇建设全面开花。
  农家书屋、村史馆、艺术馆,让更多乡村戴上文化采风基地、文艺创作沙龙等“桂冠”,不仅成为小型讲座、电商交流、民间手艺传习、土特产推介馆场和新农村实践教育基地,还发挥了其文化展览、文明教育、乡规民约、书画展示等乡村文化轻骑兵的用途。这些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据点、文艺景点,再与乡村独有的风景名胜、文旅民宿等连成一片,成为集阅读、展览、创作、活动、文旅等于一体的乡土文旅商体IP,也成为全市乡村振兴中一个个清新生动的文化地标。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