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0日,宝鸡原创方言话剧《面皮》以浓厚的地域特色与鲜明的时代气息亮相国家大剧院,这是宝鸡话剧作品首次登上国家最高级别艺术舞台。130分钟的演出,剧场内少人私语、少人离场,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中,直至谢幕,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足以证明:这是一出好戏!
《面皮》是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以陕西特色小吃擀面皮为载体,讲述了王让过一家三代通过擀面皮产业致富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陕西关中农村经济发展的起伏。该剧由张骥编剧,姜涛总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吴京安领衔主演,2023年10月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奖。该剧通过细致的舞台设计和独特的方言对白,将历史与现代、个人与时代紧密结合,塑造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作品不仅展现了对宝鸡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描绘了西府地区通过小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用艺术讴歌了伟大的时代和劳动人民,还展现了地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寻求自我更新的探索。
穿越时空的乡村画卷:舞台艺术与情感演绎的完美结合
《面皮》通过巧妙的舞台布置和深入人心的表演,细致地还原了宝鸡农村的风貌和习俗,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
剧中的舞台设计和道具极大地增强了话剧的西府风情。例如,贯穿全剧的村口大树是解元村的历史见证者,代表着生命力和顽强精神;象征秦岭的三道褐色线条则寓意地域的坚韧及文化的传承。此外,剧中巧妙利用树木年轮的象征意义,设置了旋转舞台,虚实相生的场景,“一转一年轮”式的布局,不仅留给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也自然地呈现时间的流逝和世代的更迭,使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沉浸式地投入剧情。同时,布景中融入的丰收图、马勺脸谱等陕西文化元素,进一步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和地域文化氛围。
其次,演员队伍实力雄厚,演技可圈可点。最大亮点是演员均采用方言演绎,浓郁地道的关中乡音,让观众深深体会到这部乡村乡愁史诗般话剧独有的味道。秦岭是中国大地的脊梁,这方水土铸就了陕西人正直憨厚、诚实守信的性格气质。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陕西籍演员吴京安成功塑造了一位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老队长形象,他精湛的演技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使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体现了秦人自强不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升了剧作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从演员表演到舞台设计,从技术细节到视觉效果,话剧《面皮》在每一个层面都展现了其创意和专业性。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不仅加深了剧作的艺术效果,成功地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文化特色,还深化了观众对剧中人物与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感知,从而提升了整部剧作的艺术性和教育意义。
特色面皮的情感桥梁:从乡土记忆到时代变迁的文化旅程
《面皮》的创作灵感源自宝鸡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文化背景,体现了宝鸡人对家乡传统美食的热爱。编剧张骥作为地道的宝鸡人,将个人对家乡的情感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相结合,通过小题材展现大情怀,利用擀面皮这一宝鸡特色元素,串联起王让过一家三代人的奋斗史。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紧密结合了个体生活故事与国家宏观历史,使观众在感受剧情的同时,深入理解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社会变革。
其次,剧中呈现了乡情与乡愁的文化传承。擀面皮作为宝鸡的地方特色小吃,不仅联系着家族成员,还映射出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对话。该剧通过展现王家从第一代的家庭手工作坊到第三代现代化电商的转型,描绘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这种跨代的经济活动变迁不仅展示了时代发展的速度,也反映了文化和价值观的演变。每一代在应对外部压力时,都努力保持家族和地方文化的连续性。同时,剧中人物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和创新,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还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探讨了乡情促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歌颂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精神和坚韧品质。
话剧《面皮》自首演以来广受好评,观众对剧中真实质朴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感触颇深,特别是宝鸡本地观众,擀面皮作为家乡美食的文化符号,不仅唤起了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感情,还增强了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这部深厚植根于宝鸡地域文化与乡土情结的宝鸡版《人世间》,淋漓尽致地呈现了西府的乡音、乡愁、乡情、乡魂。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不仅是对宝鸡话剧艺术品质的高度认可,更为宝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面皮》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更多演出和现代媒体推广宝鸡地方特色文化,同时深化剧目内容,丰富情节设置,积极打造宝鸡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成为宝鸡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中国文艺创作的优秀代表。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