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石 形如雄鸡鸡冠的鸡冠石 梅惠渠渠首纪念亭和鸡冠石相依相伴 “在我们这里,一直流传着关于鸡冠石、卧虎石和将军石三块巨石的传说故事,三块石头也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斜峪关三宝’。”近日,在眉县文史作家杨烨琼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眉县齐镇斜峪关村石头河畔,一睹当地人口中的巨石“三宝”。
“雄鸡”高声唱勤勉
眉县县城西南13公里的石头河畔,是太白、眉县、岐山三县的交会点,有“一脚踏三县,鸡鸣传千里”的佳话。这个“鸡鸣”,说的就是位于石头河东岸的鸡冠石。
顺着杨烨琼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拦河坝的东闸口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显得格外醒目。而在亭子背后,有一块高约30米的巨石,由于河道已被围挡,记者只能看到巨石的局部。“这个亭子是为纪念梅惠渠渠首而修建的,而这块巨石就是鸡冠石,千百年来屹立在石头河边,见证着梅公治水以来的沧桑变迁。”说着,杨烨琼便向记者讲起了那段历史。
乡亲们口中的梅公就是梅遇,是清康熙年间的眉县知县。康熙六年(1667年),眉地大旱,梅遇组织百姓在石头河筑新坝,提高水位、拦河引水。众人从堰东山嘴后的石质山体中,凿开一道石渠,便于放水泄洪,以保堰堤安全。这一块石质山嘴从此便与山体脱离,独自挺立在渠与堰坝之间。相传,当年众人克服困难凿渠成功,此石被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曾在众人完工后连续三个早晨高声啼鸣,声震山谷。从此,这方小山嘴便“尽职尽责”,静静地护守堰坝,直到今日。
“当然,石头化成雄鸡高鸣是民间传说,但当地人一直以‘闻鸡起舞’来教化村民勤勉务实、积极上进。”杨烨琼说,山里山外的人常来这里观看鸡冠石,谈论梅遇和百姓一起修渠的佳话,感慨这里的乡风和谐、百姓纯朴。
“灵虎”雄踞守平安
采访当日,从谷口吹来的风凉爽惬意,让人精神抖擞。就在距离鸡冠石约一千米处的河床中央,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块,石形如卧虎,头北尾南,雄踞于一池潭水旁,看起来虎视眈眈、气势凛然。“这就是第二块巨石——卧虎石。”杨烨琼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恶龙在河谷称霸,肆意妄为,导致洪水频发,毁坏农田、破坏房屋,使得民怨沸腾,但众人又都无能为力。深谷中有一虎,颇具灵性,听闻百姓受此苦难,便找恶龙理论,理论不成,于是龙虎相斗。两头巨兽大战了七天七夜,恶龙大败,沿着石头河向北方灰溜溜地逃跑了。而虎也因此身负重伤、奄奄一息,但其担心恶龙再来祸害百姓,就趴在谷口堰堤内,日夜防守。后来,卧虎化成巨石模样,永久守于此处,保一方平安。
虽是神话传说,可当地村民对此石虎颇为重视,并将其看作瑞石,从无人去破坏它。“神话传说传达着人们的祈愿,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代传承、绵绵而继。”杨烨琼看着远处的河流感慨道。
“将军”高峻树威严
那第三块石头是什么呢?我们沿着河道继续前行,在斜谷口内东南方向看到一块巨石。“看,那就是将军石!”顺着杨烨琼手指的方向,记者仰望山顶,只见一座呈立方体的孤石直立山巅,在周边绿色植物的衬托下,更加鲜明突出、高峻威武,看起来好似一位古代将军,高大威风。
杨烨琼讲,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交战,刘秀战败,便掉转马头,进山南撤。王莽带兵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斜峪谷口。追着追着,眼看就要生擒刘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路中心蹦出一块有三间房大小的巨石,把王莽和刘秀就此隔开,将王莽追赶的路挡得严严实实。如此,刘秀得救,他回过头来感激不尽,立即停下飞驰的战马,手持宝剑向石头上面一插说道:“我封你为将军石!”
听完这个传说故事,再来细看将军石,果然仿佛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傲然挺立。有趣的是,因石头河阻隔,斜峪关被分为两半:石头河东岸为东关,属眉县管辖;西岸称西关,属岐山县管辖。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大多登上五丈原向南始发,沿谷顺壑,经过落星湾,进入斜峪关,亲历古栈道,寻踪访古,捕捉诸葛亮当年出征的“蛛丝马迹”。金戈铁马斜峪关,秋风萧瑟五丈原,演绎出几多悲壮传说……
石头河中石头多,将军石、卧虎石、鸡冠石犹如鬼斧神工,天公雕刻,加上乡民赋予的有趣传说和美好寓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那些传说如春风般拂过青山、拂过田野,也拂过人们的心头,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