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百姓关注
标题导航
|
聚焦新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
贾村塬赋
微尘(外一首)
冬至(外一首)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聚焦新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
杜学文
那些具有主动性的作家可能会有意识地表现这种历史的必然性。而另一些作家可能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源于生活的真实与人之理性,无意识地表现出历史的可能性。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他们都将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的启迪。他们写出的作品是我们正确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艺术记录,是历史必然性的文学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新的历史使命,文学创作必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
历史使命:文学是推动文明转化的重要动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先发国家凭借技术、资本、市场,乃至于金融、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现代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自强自立,不断探寻走上现代化的正确路径,终于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团结奋斗,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突飞猛进,成就举世瞩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取得了让世界惊讶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中,也体现在文化的兴盛与繁荣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与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为人类的进步探索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开辟了新路径,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奋力前行。这是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是文学繁荣的崭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学从未缺席,从未失声,总是敏锐地表现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重要作用,极为生动深刻地描绘了中华民族觉醒、奋斗、进步的光辉历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变革、兴盛。清晚期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黄遵宪等倡导“诗界革命”,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要求诗歌要为改良主义服务,希望通过改良为中国找出新路。辛亥革命之后,文学的变革进一步为人关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学运动。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学革命推动文化变革,进而推动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现代。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成为新文学运动的旗手,新文学运动成为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推动器。抗日战争爆发,广大作家或深入抗战前线,直接投身抗战,或留驻后方从事宣传、动员等工作,涌现出一大批表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牺牲救国、追求独立的优秀之作。这一部部记录英勇悲壮历史的文学佳作,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胜利的信心与决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作家努力探索中国文学的创新之路,涌现出一大批表现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华彩之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形态。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文学继续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生动的表现力,呼唤改革,歌颂创造,表现了新的时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进步。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文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时代变革的先声、人民意愿的抒写。文学自身也完成了从旧文学向新文学的革命性演变,并继续完成了自身的民族化、大众化转化,形成了极具时代特征的审美范式,成为真正的人民文学,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中华文明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最突出的就是从未中断的连续性。人类古典文明是人类早期生产生活形态的结晶。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明陆续中断。唯有中华文明一直葆有强劲的活力,绵延至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在自身的发展中,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从既有的旧形态向应有的新形态的转化蜕变,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中华文明的古典形态华夏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范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要求出现新的能够与其相适应的文明形态。我们的先祖在不断的实践中推动了文明的转化,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机,创造力得以增强,生命力得以延续。近代以来,中国进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阶段。文化、文明也在发生着新的变革。这一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更自觉地实现转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显然,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化,文学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承担着十分光荣的使命。相对而言,文学能够更为敏锐地感受到人民的意愿、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动向,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更为形象、生动地表达正确的价值选择、历史判断、情感形态,更便于人们的接受认可;能够更鲜活地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形态与相应的情感形态、精神风貌,成为历史的缩影;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美的欣赏、引领,以及潜移默化式的濡染,以提升、净化人的心灵。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文学将更积极地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观念形态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帮助人们从传统中发现现代,从现实中走向未来,增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创造精神,推动中华文明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据《文艺报》)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