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煮“娇耳” 吃饺子
本报记者 张琼
    志愿者进行包饺子大赛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宝鸡人也不例外。
  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宝鸡人冬至日不可或缺的舌尖味道。
  “这些饺子好看又好吃。”12月18日,市南苑老年公寓里的老人们热热闹闹地品尝着志愿者送来的彩色饺子。当天,市委文明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联合爱心企业,开展了“情系冬至日、大爱暖人间”文明实践活动。当天上午8点半,志愿者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开包饺子大赛,评选出包饺子最多的、擀饺子皮最快的参赛选手,并评选出“最标致饺子”。比赛结束后,志愿者们将饺子装盒、打包,送到市南苑老年公寓和市特殊教育学校。大伙儿将饺子煮熟,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饺子,端给老人和孩子们,为他们送去冬至温暖。为了让饺子美观又美味,志愿者们不仅精心调制馅料,制作饺子皮时还加入了火龙果汁和菠菜汁,做出红、白、绿等五彩饺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说:“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我们送上饱含情意的饺子,让老人和孩子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至。”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流传已久。相传,东汉末年灾害频发,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许多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心中不忍,便召集弟子支起大锅,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进锅里煮,煮熟后再切碎做成馅儿,用面皮将其裹住制作成耳朵状的“娇耳”,冬至那天将其煮熟分发给病人,药名为“祛寒娇耳汤”。人们吃过“娇耳”、喝过热汤后浑身发热,不久冻伤的耳朵就好了。自此,每到冬至,人们就效仿张仲景的做法,制作“娇耳”食用,这种食物也被叫作饺耳、饺子或扁食。
  近期,包饺子的市民群众越来越多,12月17日,宝鸡文体公益团队成员张胜霞和队友们一起包饺子,有人擀皮,有人捏饺子,有人煮饺子,有人调蘸汁,十分热闹。听着“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品尝着饱满、美味的饺子,冬日里洋溢着阵阵暖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