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老李卸磨记
本报记者 徐红斌 孙海涛
  “大雪”节气那天,山民李志英在自家老宅前,一度想砸碎眼前的青石磨盘。他恨这盘磨已经50多年了,犹豫半晌又觉得这是爷爷留下来的老物件,最后悻悻地卸下磨轴将它滚入土窑洞,“啪”的一声摔门而去。
  “恨”是有原因的。李志英今年62岁,却在这盘石磨前像驴一样转了半个多世纪。直到6年前一家人搬出老村,迁入麟游县丈八镇曲家沟村宽敞明亮的移民社区新居,他再也不用围着石磨转圈了。
  曲家沟村老村地处千山余脉,纵横的沟壑被十里八乡的乡亲戏称为“九沟十八岔”。改革开放这些年,山沟外的世界早已脱胎换骨经济腾飞。然而,崎岖的山路却像一根看不见的麻绳“绑”住了村里174户山民的腿,挣,挣不脱;解,解不开;走,走不了!
  这根麻绳力道不小,曾将一个穷字深深勒进李志英的“肉”里。还是个半大小子的时候,他每日放学归来,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磨。三四百斤重的磨,青石为盘,硬木做轴,女人是推不动的。李志英作为家中独子,不推也得推,推了今天还有明天、后天、大后天……
  母亲身体单薄推不动磨,父亲早出晚归一个汗滴摔八瓣放羊养蜂,还得侍弄山上的两亩山坡田。田里一下雨就跑水、跑土、跑肥,连水土都留不住的土地,又何谈留住收成?一亩地,风调雨顺时也才能打下百十斤粮食,若是遇上灾年,收回的粮食还没种子多。
  猫着腰,铆着劲,一步一前循环往复,李志英每天都得围着磨盘转圈。他手上磨出血泡,母亲心疼他,在磨盘木把上紧紧缠上旧布,没几天就变成了破布条条。时间久了,地上被他踩出一棱一棱的土坎,父亲不得不用土垫平,而后再踩、再垫、再踩……
  少年时力气小,磨出几斤面李志英就力竭了,后来长成小伙子,他咬着牙推一次磨能磨出二三十斤面。不是他逞强,而是多磨出些面够一家老小吃四五天,这几天里他就不用再弯腰当驴了。
  空闲下来,李志英跟爷爷学下了木匠手艺,打家具、做木凳、上大梁,手艺越来越精熟,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请他,就连宝鸡、西安的工头也登门撂下话:“后生,只要你来,工钱好商量。”然而,李志英走不了,他被那盘青石磨牢牢“绑”在大山里了。他走了,谁来推磨?他气得随手捡起一块山石砸在石磨上,溅起一溜子火花。
  掰开山里的土块,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推动沉重的石磨,一半是麻木,一半是恼恨。但他又有什么法子呢!李志英不是没想过走出山沟,但搬到沟外盖一栋新屋全家就得背上天文数字般的债。更何况,沟外又哪里有土地用来耕种?想不出法子,他只能继续去推磨。家里人睡熟了,他坐在石磨上看着满天星斗,觉得这方天地也是个大磨盘,将他的一生磨得比麦粒还细碎。
  时间久了,李志英也就认命了。娶妻生子后,他越发觉得天不能改、地也不能换,推磨就是他的命,再说,祖祖辈辈不也就是这么“磨”过来的吗?父母老了,娃娃还小,推磨这事还得他来干。
  日子像磨盘一样周而复始,李志英这一推就推进了“新千年”。听说10公里外的镇上有了电磨坊,他高兴坏了,借来架子车拉上小麦、玉米和荞麦翻山越岭来到电磨坊,一打听磨100斤粮食要7元钱。“忒贵了!”他犹豫半晌,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小麦在电磨坊里磨成细粮,玉米和荞麦拉回家继续用石磨磨碎,因为“气力便宜,吃顿饭就长回来了”。
  推磨少了,李志英又养了十几只山羊和七八箱蜜蜂贴补家用。深山沟里寒暑交替,他也两鬓斑白成了老李。然而,谁说罩在他头顶的天地磨盘不能被卸开?当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直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深化推进,老李的命运轨迹开始改变了。
  2016年,曲家沟村开始统一规划、统一施工,2017年这个村174户村民终于告别“九沟十八岔”整村搬迁至移民社区。160平方米的新居,老李只掏了万把块钱,剩下的政府全部兜底。
  搬家前一晚,老李又习惯性地想磨些玉米,握上石磨木把,突然想起了前些年病逝的父亲。他记得父亲病重时曾来搭把手帮忙推磨,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就是命”。但现在远眺着沟外移民新村的方向,老李知道自己和妻儿不会再像父辈那般,活在山沟、死在山沟、埋在山沟了。
  一家老小搬出山沟,老李有些惊喜也有些惊慌。惊喜的是宽敞的街道、明亮的新房,惊慌的是“离开了深山沟自己能干啥?”不过他很快就吃下了“定心丸”。2018年,党委和政府针对老李这样的搬迁户,专门组织多场蜜蜂、山羊、肉牛等养殖培训班。老李迫不及待地报了名,还特意买来一个精致的硬皮笔记本。每日的培训课他来得最早、听得最认真,把随堂笔记记得满满当当。他还乘班车来到麟游县城,买回《中蜂养殖100问》《山羊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等专业书籍细心琢磨起来。
  有了新技术就有了信心,老李开始在养羊和养蜂上发力了。然而,在自繁自育扩大养殖规模的过程中他又遇到了资金瓶颈。正在老李一筹莫展的时候,按照国家养殖奖补政策,他拿到了18000元奖补资金,与此同时,村集体烤烟、菌类种植也为他每年提供分红超过1200元。
  有了这些收入,老李的致富脚步不断加快。6年时间里,他家的羊群从十几只繁育到50只、100只,直至达到260只,蜜蜂也从七八箱增加到60箱。望着满山吃草的羊群和飞舞的蜂群,老李干劲十足,笑得合不拢嘴。
  一只羊一百来斤,能卖近2000元,而且不必出远门销售,自有客商上门收购。蜂蜜产量越来越大,本地卖不掉怎么办?老李打开思路,学着用起智能手机,走上“蜂蜜+电商”的路子。他不只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更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扩大传播面,目前“粉丝”已超3000人,把土蜂蜜卖到了广东、四川、广西等地。用他的话来说,这回蜂蜜“不但卖得快,还能卖得值”。
  搬出深山沟6年了,老李再也没碰过那盘青石磨。他扳着指头一算账,这几年他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以2023年来说,收入10万元不在话下。这几年每当家里粮缸见底,他也从不犹豫,反正电磨坊离家也不远,掏出手机“叮”一声付钱就是。
  “有钱腰杆直!”老李说他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直”不只是因为兜里有底气,还有再也不用弯腰推磨的意思。
  眼看元旦临近,这几天老李的电话响个不停,不少老客户已经打来电话开始预订蜂蜜。他一边拿着蜂蜜瓶一边笑:“以前咱把人活成驴了,现在咱掉到蜜罐里了!”
  念着旧情,老李到底还是没有砸毁“磨龄”上百年的青石磨,不过他依然恨意难消,一看见磨盘就气不顺。这几天,他联系上了村干部,说村里新修建小游园时愿意把磨盘拉过去,“白给,不要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