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应急管理专刊
第05版:金融之窗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本市新闻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推动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财政奖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乡镇”名单发布
小庭院年创产值8200余万元
车间钢结构搭建完工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阳县1.2万农妇“炕头”织锦绣
小庭院年创产值8200余万元
本报记者谢克强摄
本报讯(记者郑晔)12月11日,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70岁的胡会勤和4位绣娘,把刺绣活儿从院子挪到屋里,坐在温暖的热炕头,她们一边交流色彩搭配,一边飞针走线(见右图),不时传出一串串爽朗的笑声。据了解,千阳县共有1.2万农村妇女守住小庭院,飞针织锦绣,创造年产值达到8200余万元。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千阳县是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是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202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后,千山脚下,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回乡创业人员看到了新的希望,她们重新拿起手中的绣花针,描绘幸福生活。“我一天能做一个虎头帽,一年给自己挣一万元零花钱没麻达!”自幼酷爱绣花的胡会勤,提起现在的日子,笑开了花。而出自千阳的虎头帽,也成为北京冬奥会上备受青睐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单品销售60多万件。
老虎枕、老虎帽、孔雀灯、百花帐,这些凝聚着女性勤劳与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传递着美好与艺术,也让刺绣这一非遗传统制作技艺走进千家万户。为了支持农村妇女利用刺绣特长发展庭院经济,千阳县积极培育刺绣专业合作社,解决分散制作过程中技术、款式及销售等诸多难题。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海燕过去在上海一家电脑绣花厂打工,返乡创业后,她设计出虎头鞋等多个专利刺绣产品,带领500多名姐妹年创收达1000万元。如今,在千阳,像王海燕这样的刺绣合作社多达21个,培育电商骨干200多人,在抖音、淘宝等平台开设店铺150多个,真正实现了生产在庭院、销售在全国。当地还依托刺绣传统优势,开发刺绣研学体验、中式婚礼拍照、电商直播宣传等民俗体验项目,让庭院方寸之地成为农民的创收之所。
“下一步,我们将聚力盘活刺绣这一文化瑰宝,深挖庭院经济潜力,在拓宽市场与提升价值上、创新转化与批量生产上、联农带农与和美乡村建设上持续加力,引导农村妇女在小庭院做好增收大文章,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千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红忠告诉记者。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