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高唱绿色发展“主题歌”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蓝天白云下,嘉陵江水碧波荡漾。

    冰雪旅游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张新华摄

    林麝养殖成为凤县群众致富产业

    国家级绿色矿山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

  本报记者米静
  初冬的凤县,层林尽染,碧波荡漾。起伏的秦岭山脉将小山城揽入怀中,山岭纵横间,上百条河流奔流不息,数千种动植物在此安家。
  紫柏山的溪流边,白鹭、野鹤嬉戏觅食;秦岭山间小道,羚牛、金丝猴闲庭信步;奔流的嘉陵江水,一路浪花一路“歌”……
  靠山吃山的群众,种上花椒、高山蔬菜和中药材,养起林麝、冷水鱼,依托大自然的美景发展旅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感倍增。
  近年来,凤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民生优先“五大战略”,依托独特的生态区位、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厚植生态底蕴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达80.4%,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标准,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9天,是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之一、2021年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吸引着八方来客。
  大自然无私馈赠,凤县人也悉心守护着巍巍秦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正如凤县县委书记张扬所说:“凤县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以高质量生态保护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凤县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成了秦岭保护区38户矿业权退出工作,4户企业进入国家绿色矿山企业名录,3户企业进入省级绿色矿山企业名录,生产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小型矿山一律关闭整合,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相关要求;关闭了嘉陵江沿线所有排污口,境内工业企业全部实现“零排放”;针对农村生态薄弱环节,县上建成了7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和42个村庄人工湿地,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四级处理机制,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县上专门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生态保护工作,编制《凤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凤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实施方案》等,完成秦岭保护范围勘界定标,初步划定生态红线,坚持将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有效保障生态投入的长期性、持续性。近年来共实施生态建设项目84个,总投资50.7亿元。
  县域发展靠经济,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保护。在凤县,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是所有人的共识。
  “我们铁腕推进综合治理,狠抓秦岭‘五乱’(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问题整治,紧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抓、专班推进、加快整改,有力有效保护了秦岭生态环境。”凤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陈鹏如是说。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落脚点在监管。凤县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积极完善监管体系,将全县划分为三级197个网格,实行城乡环境整治网格、环境监管网格、大气污染防治网格“三网合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他们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成立了9个镇级生态环境所,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确保生态环境工作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凤县人在与大自然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相互守护中大步向前!
  借力生态优势让产业发展焕发活力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这方美景相得益彰的是凤县人在高质量发展中,坚持绿色优先,狠抓生态保护,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年之前,凤县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靠的是工业,但随着秦岭重点保护区内38户企业矿业权全部退出,曾经“一矿独大”的产业优势成为软肋。县委、县政府在多次考察论证、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工业转型、打造西北“新材料之都”的大胆决策。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陕西汉和新材料、鼎川织业等新材料企业相继落户凤县。
  11月21日,记者在凤县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内看到,陕西汉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轰鸣的机器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6微米到12微米不同规格的高档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铜箔。“这种产品技术含量高,原材料从外地引进,生产过程实现了‘零排放’。”工作人员说,类似这种环保型工业项目,是凤县发展生态工业的方向。
  近年来,凤县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投资14亿元的凤县绿能新材,年生产重钙(母粒添加剂)40万吨及干粉脱硫剂10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塑料、电线、橡胶等行业,畅销西北五省区;与此同时,凤县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建成了一大批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项目。
  凤县县长蒋铃表示:“凤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实施‘凤凰计划’‘五个倍增’,通过生态修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面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凤县人让生态优势为特色农业赋能增势,将产业之根牢牢扎进农户。农业作为绿色产业的“排头兵”,已被凤县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倾力打造‘秦岭药谷’,推动‘红富士’走向大市场、高山冷凉蔬菜供港澳,通过‘凤巢行动’等形式‘引才入凤’,‘一椒一麝’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打造独具凤县特色的全域产业集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梁军说。
  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历史悠久,享有“中华名椒”和“花椒之王”美誉,每年到了采摘季节,来自宁强、略阳等地的上千名“采椒客”就会乘坐6064次列车,来到田间地头帮助当地椒农采收。据介绍,仅花椒一项,每年就为凤县农民人均创收6300元。
  “除了采摘花椒,我们还养殖林麝3.5万只,年产麝香180余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80%,林麝养殖规模正逐年扩大,已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凤县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县上还发展高山苹果,脆甜可口;嘉陵江源水浇灌出的高山冷凉蔬菜,绿色天然,成为宝鸡市首批供港蔬菜。
  “为扩大凤县高山冷凉蔬菜等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场,嘉陵绿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在平木镇、黄牛铺镇等地,打造供港蔬菜种植基地4700余亩,年产西葫芦、甘蓝、架豆、娃娃菜、有机菜花等蔬菜1.2万余吨。”梁军说,如今,凤县农业产业发展可以说镇镇有特色、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收益。
  “这才几年的光景,凤县就撕掉了‘矿产独大’的标签。通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凤县努力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形成了秦岭地区乃至全国类似地区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凤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伟说,这些年的发展,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释放生态红利让百姓享受创建成果
  山水养育人,人呵护山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好生态也给山里人带来好光景。
  走进凤县双石铺镇兴隆场村,嘉陵江水绕村而过,白天在江边嬉戏,夜晚全家人在一起数星星……“2019年村上整合资源,将村里的河滩地改造成了19亩垂钓场,吸引了不少游客,也带火了村上的农家乐以及手工艺品的热销。”兴隆场村党总支书记高红卫说,这几年,村上开发出休闲养生、柳编山货等一批旅游产品,带动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旅游项目增收,既打造了景美业兴、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生活,又实现了村美、民富的绿色发展目标。
  像兴隆场村这样走绿色发展、乡村旅游之路的例子,在凤县比比皆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还不耽误务农,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近年来,凤县按照打造全域特色文旅集群的思路,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如今,县上根据各镇各村的资源与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气质,如彰显豆腐文化的东河桥、养生福地永生村等等。他们以花椒、苹果产业为重点,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园,打造具有凤县特色的“椒果文化”,集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旅观光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凤县全力建设东河桥冰雪主题院子、凤州古城河畔房车营地、草店民宿集群、沙坝森林康养旅游、岩湾休闲康养度假区、凤凰谷康养旅居、紫柏山等文化旅游龙头板块,集中彰显凤县文旅集群新魅力。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29.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14亿元。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宝鸡四季旅游资源如此丰富,但前些年的冬季,我市旅游景区“冬眠”的多。大好的冰天雪地,就没有前景吗?不,关键在于思路的转变。
  近年来,凤县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精神,深挖气候冷凉、降雪期长、雪量充沛、雪质优良的生态潜能,在黄牛铺镇东河桥村全力打造“秦岭冰雪游”,推动“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一时间,西安、汉中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让原本寂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喝着志愿者准备的热茶,在具有怀旧特色的“绿皮车厢”拍照点打卡,参观宝成铁路纪念馆,或者参与舞蹈快闪、美食快闪和冰雪快闪活动,大家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当地的木耳、羊肚菌、赤松茸等土特产……一天下来,过得有滋有味,充满乐趣。
  去年底,以“冰雪游过大年”为主题的Y507次定制服务列车往返于相距200多公里的西安和宝鸡市凤县,共开行17趟,乘坐2.24万人次,成功打造了以秦岭冰雪观光体验为主,滑雪度假、康养休闲为特色的冰雪火车旅游新模式。
  东河桥村的何亚琴就是秦岭冰雪游的受益者,最近,每当6063次火车到达秦岭站时,她就和乡亲们等候接站,并充当起导游的角色,以此带动土特产销售。
  据了解,依托秦岭的好风光,黄牛铺镇东河桥村、石窑铺村、黄牛铺村、长滩坝村、三岔河村5个村抱团发展乡村游。今年前8个月,5个村依靠旅游,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均值,仅东河桥村就达到58万元,较去年增长了2.5倍,越来越多的农民挣上了“风光钱”。
  “凤县的金山银山,根本在于绿水青山”——对于凤县人民来说,绿水青山既是赖以生存的“饭碗”,更是永续发展的“源泉”。站在新的起点,凤县人民将以青山绿水为底色,描绘出更加壮美的绿色转型发展新画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