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周原抒情散曲
◎徐岳

  徐岳:岐山县蒲村镇人,曾任《延河》主编。已出版200多万字作品,个人集子13种。在北京、上海、新疆和浙江等地获文学奖共20次。
  牦牛尾旗竖两旁
  周原的悠久,使我迈步格外高远,一步就能跨越百年。谁不称故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用脚步亲近周原的山山水水。我知道,周原最早因黄帝封周昌(大将)于此,后又因周人在此聚居而得名。我站在周原的岐阳地面,面对北方那双峰对峙、高耸入云的箭括岭望啊望啊,心里说,这就是我的岐山!周原就像巨手,把它捧得高高的。我猛然发现那暗蓝色双峰构成的凹形豁口里,亮出了影影绰绰一大队人马,旗杆上还挂着什么,从缥缥缈缈的蓝雾中走来,又如海市蜃楼般美丽!啊,那是夏风送来的梦!近了,更近了!噢,旗杆上挂的什么?是随风摆动的牦牛尾。噢,以壮军威的牦牛尾!牛也是他们那时农业的命脉啊。旗是什么颜色?噢,应该是红色!因为周人崇拜红色,商人崇尚白色。《诗经·出车》里就有这样的句子:“我出我车”“建彼旄矣”,即驾起战车套上马,牦牛尾旗竖两旁,不就是以壮军威么?领头的是位高高大大的汉子。他使我想起《诗经》里的美男词语:硕人俣俣(高大魁梧),美目清兮;岂不服马?不如叔也。洵(诚实)美且武!这不就是我们的古公亶父吗?我一下感受到,历史的巨大气场包围了我!我用我能力的极限,在激动中和他深情地对视……古公亶父,你这名字,就像一部史诗。我听说,当时姓氏还没有兴起,在你的后代中,有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功绩,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一辈辈后人尊你为古姓始祖。但是你,依然姓姬,名亶。亶者,守信,宽厚。你的那个“父”字,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但也有人说,你那个父字,相当于后世的“国父”,我高兴地默认了。所以,古公亶父,我双眼里映着你的英雄形象,满心窝里升腾着对你的崇敬。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清早驱马急奔驰
  周原大地,今天变得诗意般美丽:野有苦荼,零露瀼瀼。梧桐生之,绿竹猗猗。黄鸟于飞,其鸣喈喈;仓庚(黄莺)于飞,熠耀其羽;有鹤在林,鱼跃于渊。它们似乎在迎接你——我们的古公亶父的光临,也许这都是上苍在冥冥之中相托。你从古豳地来,要寻找理想中的农耕宝地,要摆脱狄戎侵扰,要发展,要壮大,更要天下。你率姬姓氏族三千乘(据今学者推算约15000人),跋梁山,涉漆沮,来到箭括岭下的周原。《诗经·绵》里记载你清早驱马急奔驰。来到被我家乡数代相传的北山里那个名叫“走马岭”的地方,传说是你拖儿带女走过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圣之路的遗迹。或许还会有人说,那是我们民族在他幼年时期尝试的一个“小长征”。当我寻到走马岭时,虽然白蒿、葛藤遮盖了路面,但它遮盖不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脚步声。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调皮捣蛋,趴在铁路上,耳贴铁轨,不顾危险,好奇地去听火车奔跑的声音。今天,我趴在走马岭上,耳贴着有沙沙粒粒的地面,心跳着捕捉你那人马喤喤咴咴的声音。
  拔去柞树和棫树
  古公亶父一行,从走马岭向东,翻过崇山峻岭,来到堀山沟和重岔沟一带。因为从走马岭起身,一路上险情重重,风餐露宿,其精神如何撼天动地暂且不提,只说这沟狼牙刺灌木丛生,道路不通,他们不得不在这里休整一下……却说那山山沟沟距我老家蒲村镇仅五六里路,大家靠山吃山。不论穷家小富,家家户户都要上山割柴。割柴,又都爱去重岔沟,我也一样。其原因除了路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里的硬柴好割。我的家乡把柴分为硬柴和穰柴。硬柴者如木,穰柴者如草。家乡人割柴,谁不想割担硬柴?卖也卖得上价,烧也烧个火硬。但那山里,根本没有树木,“狼牙刺”就算最好的硬柴了。它属灌木,浑身带刺,如狼牙一般尖利,割柴人不好下手。但割重岔沟的狼牙刺却无须太多担心,因为它的刺少而且钝,它的杆粗而且顺,不挂人衣,不扎人手,好割多了。这里的狼牙刺是另外一个新品种吗?我没有考证,但我小时却听村里人说,太王爷(古公亶父)在这里当年感动了上苍。上苍不忍心再看这帮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逃难者雪上加霜,钻灌木丛被划破皮肉,痛苦不堪,就砍掉了那尖利可恶的“狼牙”,使太王爷行路不再那么艰辛。到了我们这些后人,也因此得福,既割得硬柴,又不再受扎手流血之苦。《诗经·绵》里有过这样的记载:“柞棫拔矣,行道兑矣。”即“拔去柞树和棫树(荆棘和有刺的灌木),道路通行无阻”。说的就是重岔沟的事儿。古公亶父就是蒲村人眼里的“太王爷”,当然是上天替他清除路障了。我想,那帮远古的“铁流”,休整之后,更得了天意,顺着岐山山脉继续向东远去。
  天生高山名岐山
  《诗经·天作》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即天生高山名岐山,太王开拓得治理。东西走向的岐山,在周原北边筑起一道逶迤的屏障,使这里有了一个安静、可供发展的大环境。我们的古公亶父,你沿山走到箭括岭,一下看中了山南面无比秀丽的地方,再经占卜,龟板上爆出上天的旨意,《诗经》里记载着:“曰止(止步停下)曰时(立时动工)。”你停下来了……今天,当我走到岐阳西边的京当贺家,寻找你的宫殿遗址,看到地面上那长长的、为防房檐水滴穿地面而铺的一绺绺鹅卵石,白花花的!我想起《诗经》里说,你那时召来司空司徒商议,众人在地面上择基修屋筑室,施工现场那“薨薨”“登登”“冯冯”之声是何等的激动人心,震彻了箭括岭上下。土木结构的房屋,比起你在豳地的地穴窑洞文明,则有了质的飞跃。孩子们兴奋得光着脚丫子,一定在那鹅卵石上走过玩过。我弯下腰,摸到的是三千年没有散尽的亲情余温吗?你有了“根据地”,豳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视你为仁人,扶老携幼,出现了纷纷归附你的动人场面。你带领周人历经二十一载艰苦创业,到了初具国家雏形时,你——我们的老祖宗,定国号为“周”。啊,你这么喜欢这个周字!尽管你那么喜欢,但你没有想到,你,就是你,为中华历史这本大厚书揭开了第一页。如果说第一页是立周,第二页就是灭商,第三页就是建国。我看到从周原发掘的甲骨文里就有连续的两个字:“中国”。这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啊!近年来一直着力于周原考古的北京大学教授雷兴山说,周人灭商后曾迁移大批商遗民来周原居住,在共同生产生活中把周原的都市发展起来,而其规模从全球同期城市来看最大,堪称“世界城市”。
  箭括岭下三王庙
  有了你的恩泽,周原地区的今人按着你的心思,把岐山城北门起名为“怀豳”门。我听过多少今人的名字叫“宗周”“周兴”!如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这个“周”字,不知此后的八百年,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再延伸下去,那个“秦”和“汉”还会像今天这样书写吗?在周原人的心里,谁没有深深地刻着两个字:“周原”。我六岁时上学报名,老师问家住哪里,因我的回答中有“周原”二字,赢得了先生的欢心。周原人重视“周原”二字,就是因为你和王季、文王三代在这里励精图治,创造了礼乐文化,使周原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推算,你是轩辕黄帝的第三十五代孙,是周祖后稷的第三十二代孙。你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你谢世约在公元前1146年。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时尊奉你为周太王。我第一次来你的后代子孙为你在箭括岭下的岐阳地面所修的太王庙赶会,是被祖父背在脊背上来的。我记得进了庙门,拥拥挤挤的大人们用手指指点点,教他们的孩子认识哪个白胡子爷爷是你。趴在祖父脊背上的我,嘴对着祖父的耳朵说,我不磕头了。祖父说,路上说得好好的,咋又变卦了?我说,我嫌人多,怕被挤倒。祖父威严地说,不行!你三岁了,该懂礼了。接着他又向我让步,说不下来也行,那你就趴在爷爷脊背上给太王爷磕个头吧。我依了祖父的话,把头点了三下。当然,我真正能认识你是远见卓识、英明果敢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那自然只能是后来的事了。我还记得,庙园内外,到处是摆地摊的。祖父给我买了一个纪念品——色彩艳丽的木制“响响”(儿童玩具)。我握在手里,摇着,响着。后来,我才知道了它的内涵。周原人常说:“看你兴得像个响响。”兴者,高兴;兴者,兴起也。
  (肖像作者陈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