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琼
日前,从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闭幕式上传来喜讯:我市3件文艺作品斩获省十艺节“群星奖”优秀作品奖,分别为戏剧小品《妈妈的邀请函》、曲艺《新猪倌》、小品《云端孝子》。此外,舞蹈《一封挂面》、戏剧小品《直播间里的风波》入围“群星奖”决赛,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创新高。
省“群星奖”是我省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在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我市获奖和入围“群星奖”的作品均取材于地域文化,汲取非遗文化、模范故事和乡村新风,演绎了一段段宝鸡地域文化与舞台艺术相互成全的佳话。
《妈妈的邀请函》聚焦非遗
“你们是泥虎、泥马、泥猪,那我是?”“泥胎,半成品……”9月7日晚,在铜川市工人文化宫舞台上,我市创作的戏剧小品《妈妈的邀请函》正在参加省“群星奖”的角逐。一个个拟人化的凤翔泥塑形象活跃在观众眼前,生动讲述了凤翔泥塑的传承故事。
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冯瑞说:“市群艺馆选送的3件作品都取材于宝鸡的非遗文化和人物故事,‘宝鸡味儿’满满,借泥塑、挂面、西府曲子等非遗文化,来演绎这片土地上的感人故事。”
今年初,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前往岐山、凤翔采风,在凤翔泥塑非遗传人胡小红家里,他们被这个家庭三代人的非遗传承故事打动。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深捏了一辈子泥塑,不想让女儿胡小红再吃捏泥塑的苦,而胡小红却依然排除万难,传承了父亲的手艺。胡小红起初和父亲一样,不愿儿子再捏泥塑,可大学毕业的儿子韩建斌依然热爱泥塑,立志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祖孙三代人如同跑接力赛一般,把凤翔泥塑代代传承。戏剧小品《妈妈的邀请函》便以胡小红和韩建斌为人物原型,讲述“斌斌”大学毕业回村传承弘扬凤翔泥塑制作技艺,却遭母亲极力反对,在与母亲周旋掩饰中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母子齐心共同传承、发扬非遗技艺。
“在舞台上,怎样让凤翔泥塑活起来是个难题,我们几番构思和尝试,最终选择拟人化的手法,让演员扮成泥塑坐虎、福禄猪、泥塑马、吉祥兔,与非遗传人共情、互动起来。”冯瑞介绍,当五彩斑斓的泥塑围绕在母子身边时,民间美术的魅力感染了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赛后,《妈妈的邀请函》成为戏剧类作品里唯一受邀参加省十艺节闭幕式演出的作品,并受到好评。
此外,入围省十艺节“群星奖”决赛的舞蹈《一封挂面》,也是源自我市省级非遗项目岐山空心挂面的故事。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秦蓉芳说,《一封挂面》是编创人员在岐山空心挂面非遗工坊看乡亲们制作挂面,听群众讲述“礼面”故事的过程中形成的。岐山是周礼文化之乡,在当地手工挂面不只是一道美食、一项技艺,更包含着一种礼仪的传承,有“无面不成礼”的说法。市群艺馆、岐山县文化馆创作的舞蹈《一封挂面》演绎了一段女婿上门拜访丈人,要带一封挂面作为礼面的礼仪故事。舞台上,一排排手工挂面如瀑布般倾泻,演员们热情起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宝鸡非遗技艺,呈现了一幅西府人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
《新猪倌》点赞新青年
“饲养清洁人不动,键盘一敲全搞定,一人管理几千头,你说这猪倌牛不牛。”9月8日晚,西府曲子《新猪倌》在铜川开唱。《新猪倌》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凤翔“80后”姑娘张凌云的故事为创作原型,采用曲艺加说唱的形式,演绎了一段新时代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
冯瑞介绍说,编创人员前往凤翔采访了张凌云,了解凤翔西府曲子的发展状况,倾听张凌云的创业故事以及西府曲子的古韵雅音,借鉴吸收西府曲子音乐元素,创作剧本,反复打磨半年完成《新猪倌》。
“演这个节目,我感觉浑身是劲儿,这个人物给人以顽强向上的拼搏力量。”《新猪倌》演员白阳说,《新猪倌》里的主人公经历了三次波折:先是大学毕业时选择养猪事业与家人意见不合,再是育种过程中遇到技术难关,三是面临养殖中的循环发展问题。最终,主人公改造传统养殖场,优化养殖方式,探索出现代循环农业新模式,带动全村88户贫困户脱贫、400多户乡亲致富,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2分钟的《新猪倌》舞台形式活泼,演绎了一位敢想敢干、反哺家乡的新时代青年形象。西府曲子唱西府姑娘,《新猪倌》正是非遗文化与青年模范故事成功结合创作出的舞台作品。
冯瑞说,这些精彩节目来源于基层,也应该回到群众中去,服务群众。今后,市群艺馆将对这些节目进行再提升,让更多群众看到这些唱家乡曲、讲身边人的优秀文艺作品。
《云端孝子》展乡村新风
入围省十艺节“群星奖”决赛的我市5件文艺作品中,渭滨区文化馆选送的小品《云端孝子》、眉县文化馆选送的小品《直播间里的风波》,均展现了我市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村新风和人文故事。
渭滨区文化馆事业部部长王玮介绍说,《云端孝子》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快递小哥强子不放心在农村老家的母亲,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母亲两天未开摄像头,强子急忙赶回家,巧遇照顾母亲的姑娘丽丽,发生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最后强子决定回家乡工作,不再做“云端孝子”。舞台上,三位演员的精彩演绎,引发了观众对网络时代下孝道文化的思考,一位评委说道:“挣钱的地方父母不在,父母在的地方挣不到钱,这个小品深刻反映了现实问题。”
《直播间里的风波》聚焦乡村发展主题,讲述了一位陕西青年返乡创业的故事,主人公为照顾年迈的父母,从上海辞职回家乡做电商,销售本地猕猴桃等农产品,母亲得知后非常气愤。最终,主人公孝老、创业两不误,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其实,这些舞台故事就是由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而来的。
从《妈妈的邀请函》《新猪倌》《一封挂面》等创作足迹来看,地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更是“活水”,当艺术作品能够沉到群众的真实生活中,便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珍视并传扬我们的非遗文化、模范人物、优秀民俗、家风民风,从中汲取养分,力创精品,不正是提升一方群众文化自信的亲切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