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面皮》剧照 参演《面皮》的演员正在排练中 《面皮》受到现场观众喜爱 10月10日晚,铜川剧院里灯光璀璨,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闭幕式在这里盛大举行。当主持人公布“话剧《面皮》荣获艺术节文华大奖”的那一刻,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的‘面皮’,终于做成了。”
一部宝鸡版的《人世间》
舞台点亮,大幕拉开,一幅上世纪70年代末的西府乡村图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解元村村民王让过擅长做擀面皮,妻子早逝,他靠做面皮、卖面皮,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拉扯大了一双儿女。然而,做了一辈子面皮的王让过却因卖面皮受到牵连、愤恨离世。临终前,王让过将祖传的面皮制作秘方留给了本村队长夫妇,希望他们能说服儿子王红强继承这门手艺。但王红强却将面皮视作祸害,坚决不肯接受。队长夫妇循循善诱,终于让王红强摒弃成见,继承下父亲做面皮的手艺。
王红强和妻子坚持做面皮、卖面皮20多年,供两个儿子小雨、小雪都上了大学。毕业后,小雨、小雪放弃在北京、上海的工作,坚持回乡创业,却遭到王红强的极力反对。又是在队长夫妇的劝说下,王红强接受了孩子们的想法。
小雨、小雪搭乘电商快车,将擀面皮卖到全国各地,把小吃食办成了大产业,带动全村人增收致富。
2小时20分钟的演出,讲述了三代人的奋斗故事,时间跨度长达45年,而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45年。见微知著,话剧《面皮》也因此被誉为宝鸡版的《人世间》。
话剧《面皮》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杨兰介绍说,接到创作演出任务后,他们就作品题材几经研讨,最终将目光聚焦在宝鸡地区传统小吃面皮上。“民以食为天,擀面皮香辣味美、清凉爽口,是宝鸡人的舌尖记忆。”杨兰说,“作为传统小吃,面皮制作、销售的背后,也在传承和弘扬着根植于宝鸡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情结。”
《面皮》剧本由市艺术剧院编剧张骥历时五年创作而成。创作期间,张骥遍访宝鸡各乡村的面皮制作技艺传承人,看最传统的面皮制作方法,听老手艺人讲述面皮背后的故事,品味面皮所蕴含的孜孜以求的匠心,让剧情更加曲折生动,也让剧中人物更加立体、形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张秋里评价剧本是“一部有情怀、有思想、有高度的重要作品”。
“中国第一农民”热情参演
话剧《面皮》说的是王红强家的事,但贯穿始终的却是剧中连姓名也没有的队长。
面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作为共产党员、基层干部,队长却从不摆架子、喊口号,而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为人正直有原则,但说话做事却不强势,而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王红强不愿继承父亲的手艺,队长没有立刻以长辈身份说教后生,而是在予以理解的前提下,与妻子用演“双簧”的方式打开他的心结。小雨、小雪想回乡开网店卖面皮,却遭到父亲劈头盖脸反对,队长虽然也不甚了解电商,但却鼓励年轻人敢想敢做,并帮助他们说服了王红强。队长夫妇一辈子没有孩子,却将王红强一家人视作亲人,甚至将全村人都视作亲人,就像做面皮时和面一样,把全村人糅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一个角色该由谁扮演?几经筛选,剧院最终请到国家一级演员、在演艺圈里有“中国第一农民”美誉的吴京安。吴京安是西安人,了解陕西文化,也熟悉关中小吃。接到剧本后,他被剧中人忠厚、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格所打动,当即表示愿意出演队长。虽然塑造了无数农民形象,但吴京安依然精益求精,常与导演、编剧、演员讨论人物塑造,他对农民细致入微的观察令大家心悦诚服。
饰演王红强的马虎虎挑担子时,先用手把扁担抬起来,再架到肩上。吴京安看到后指出,担子那么重,一只手抬起来显得太夸张,应该是人先半蹲,把扁担架在肩上,然后两腿一前一后蹬直,用腿上的力量把扁担担起来。
饰演队长妻子的郝振芳说,跟吴京安搭戏有很大压力,因为他不拘泥于剧本,而是将自己作为剧中人,不时有即兴发挥,但每每都是点睛之笔,这就要求郝振芳必须保持专注,随时根据吴京安的变化而变化。
吴京安在表演技艺方面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同时对不认真、不严谨的工作态度零容忍。一次排练,一名年轻演员迟到10分钟,遭到吴京安的严厉训斥,从此,所有人员都是提前到场,绝不因个人问题耽误排练进度。
用好声音讲好宝鸡故事
算上这次荣获文华大奖,市艺术剧院已连续四届在陕西省艺术节上折桂。2014年,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和舞剧《周原女人》荣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17年,儿童剧《保卫萝卜》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20年,舞剧《青铜》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2023年,话剧《面皮》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一系列荣誉背后的密码是什么?杨兰说:“坚持用宝鸡声音讲好宝鸡故事。”
杨兰表示,宝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宝鸡人,性格里既有周人的温柔敦厚,又有秦人的实干创新,宝鸡人的故事多姿多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作为艺术工作者,就要把宝鸡人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回看近年来市艺术剧院推出的作品,无论是《梁生宝买种记》《周原女人》,还是《青铜》《面皮》皆如此。话剧《面皮》中,队长夫妇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王让过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王红强厚道纯朴、知恩图报,小雨和小雪不忘初心、回报桑梓……正如原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著名文艺评论家胡安忍观看完《面皮》后所评价的:“该剧最具审美价值的,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时空在推移,情境在变化,人物骨子里面的那种人格操守、道德良心、博大情怀,代代传扬,让人感佩、令人动容。”
更值得称道的是,《面皮》将人物的故事安置在了时代的大背景下。话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说,这部戏在舞台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仿佛年轮的转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背景里多次出现的大树则代表着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根脉,是中华文明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具象表达。整部剧里陆续出现了5个不同的门楼,它们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翻新,折射出改革开放45年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杨兰表示:“话剧《面皮》可以说是一部奋斗史、创业史。下一步,我们力争将它打造成为宣传宝鸡的文化名片和艺术品牌,让更多人通过这部剧认识宝鸡、了解宝鸡。”
(本组图片由宝鸡市艺术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