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本市新闻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从黛玉教香菱学诗谈起
和女儿读书
这样的烽火家书“抵万金”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这样的烽火家书“抵万金”
◎王卉
就在前些日子,读书打卡群的好几位文友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不解他们为何对私密的家书日记有那么大兴致,因而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直到那本《走近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摆在了面前,我才恍然大悟他们为何如此“不淡定”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革命豪情所震撼和鼓舞,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觉得这样的烽火家书对家人、对后世都不止“万金”价值,是值得多读常读的。
这本书虽然由人民出版社于今年出版,但它的内容却写自70多年前。1952年3月,巴金率领的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奔赴朝鲜,作者李蕤就是创作组17名成员之一,这本书就来自于他赴朝9个月间给亲友发回的32封书信和日记本上的108篇日记。读着一封封报平安的家书,读者既了解了作者一路的行踪所至,更看到了志愿军的生活和战斗。“进能攻,退能守”“集作战、指挥、屯兵于一体”的志愿军坑道中,作者采访了战斗英雄,这其中就有独自活捉了63个英国兵的“孤胆英雄”,有大量毙伤敌人并缴获武器的特等功臣,还有坚守阵地四昼夜的“特功八连”等。作者在一封家书中写道:这不必找什么英雄功臣,一个最平常的人身上也能看见。譬如,一个电话员,在炮火封锁中架电线,在困难的时候,为完成任务,就自动用自己的两手牵起电线,让电流从身上通过,完成一个重要的通话……诸如此类。而你为他的艰苦或功绩惊奇得睁大眼睛的时候,他却平平常常,总是说“我们没有替人民做什么”……
鏖战的激烈场面,让我想起了另一封家书,那是在战斗间隙通信员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在信中,他用工工整整的笔迹写道:“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这份向母亲立下的“军令状”成了他的绝笔,在不久后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自己21岁的年轻生命,兑现了白纸黑字的誓言。正是他们的一封封家书,让70多年后的我们了解了那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本色。他们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身上有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这些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光荣“篇章”,其价值早已是“万金”所不能比拟的。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那些到朝鲜前线的“体验生活”“收集素材”,那些最真实最朴素的文字,成为我们回顾历史的又一珍贵物证。这些沉甸甸的家书中记载着诉说不尽的艰辛历程,也凝聚着延续至今的伟大力量。今年适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来自前线战壕的每一封家书、每一篇日记、每一句真心吐露,都有了最好的“回报”。正如李蕤日记本封皮上写着的“鸿爪雪泥”四个字,遒劲有力地留在了读者心中,正如黄继光对母亲所言:“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幸福日子还在后头呢!”那些最可爱的人在硝烟里悄悄写下的期待,都已经真真切切地实现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