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特稿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西府大地上的师恩故事
孔丘弟子燕伋筑台望鲁敬恩师
东汉学者马融潜心传教育桃李
清代武举人马乾六及弟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凤翔王堡村村民悉心守护教育火种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凤翔王堡村村民悉心守护教育火种
本报记者罗琴
又一年教师节来临,在凤翔区陈村镇王堡村的纪念碑前,村民再次重温抗日战争时期,教育家吴惠民与郑州流亡师生被凤翔陈村镇王堡村村民安全守护的故事(见左图)。
吴惠民是河北临漳人,曾就读于北京国立农科大学和黄埔军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吴惠民热爱教育事业,1942年担任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校长,学校的孩子是从几个难民所集中起来的流亡儿童。1944年4月中旬,日军强渡黄河,为保护郑州难童学校师生,4月18日早上,校长吴惠民当机立断,带领全校师生800余人向陕西撤离,几经辗转落脚凤翔王堡村。
在吴惠民带领下,流亡学校在王堡村正式开办,校本部设在村里张姓儒商家的大院,1944年7月17日正式复课。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吴惠民带领孩子们克服种种困难,没有桌椅就用破条板代替,没有床就打地铺;年幼学生缺乏照料,就让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尽管条件艰苦,但是王堡村里,每天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总是那么洪亮,那么铿锵。当时,孩子们坚持学习、团结互助,没有一名学子放弃学业。
9月4日,记者采访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春喜。他介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确保师生安全,守护好教育火种,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为学校提供宿舍、伙房,还与师生一起破坏狼窝,防止恶狼伤人。患难见真情,两年多的相处,村民与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1946年2月4日,这批师生启程返回故乡。
“2015年,村上专门立了一块办学遗址纪念碑,记录王堡村与郑州流亡学生的故事。”王春喜说,如今,虽然张家大院已不复存在,但尊师重教的风尚依然浓厚。“我们王堡村村民对教育特别重视,村上现有公办幼儿园和公办小学各一所,学生共计200余人。”说到教育,王春喜显得格外激动。他介绍说,一些在外地干事业的村民还曾为村里考上二本以上院校的学子给予现金资助,鼓励学生勤勉务实、发愤图强。“如今村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高考上线人数年年有增加,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本村学生也越来越多,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我们对美好未来更加期待。”王春喜说。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