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锋(右)和工友讨论部件生产问题 本报记者魏薇
一摞摞设计图纸、一整套研究方案、一系列工艺路线图……在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城轨交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余锋眼里,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结构图,是日夜奋斗的结晶,是攻克技术难关的基石。他坦言,能跻身这个闪亮的研究制造团队,见证中铁宝桥城轨产品技术发展,自己是幸运儿。
到项目一线找灵感
城市发展催生城轨交通建设,身处其中的建设者深感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与责任。2009年,余锋从大学毕业进入中铁宝桥机械车间做技术员,初到工作岗位,他积极学习了解运行原理、机械结构、制造工艺、安装方法……
余锋说:“我很珍惜和师傅们探讨技术标准、制造工艺的机会,因为从书本上学的知识再丰富,也不及动手实践来得真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使我的思考、动手、协作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几个月后,余锋的历练机会来了,他被安排参与国内最长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重庆三号线单轨交通道岔产品的安装及调试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在重庆进行建设,尚属国内业界空白。该系统复杂,专业要求高,从事这套系统中的道岔安装,需要全面了解系统的特点和构成,充分领会道岔在系统中的作用和要求。
余锋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跨座式单轨交通资料,请教技术专家,想方设法将承担的任务理解透彻。现场安装最大的挑战是道岔设备安装精度要求高、专业接口多,稍有闪失,所有的安装会前功尽弃。
那段时间,余锋吃住在工地,他凭着一股韧劲,依据日常所学,反复推演试验,与工人师傅沟通,大胆融会贯通,终于按期完成安装任务。通过这个项目的历练,他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特别是道岔的安装有了全新的、系统的认知。他结合实践,编制了道岔设备安装调试作业手册,指导安装队伍出色完成了道岔的安装调试,为后续产品高效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小时制工作法”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研制,是中铁宝桥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子课题项目,道岔全长近80米,宽近3米,转辙距达到了3米多,直向通过速度达600km/h,是目前世界上通过速度最高的高速磁悬浮道岔。凭借过硬的作风和技术,余锋成为该项目技术负责人。
中铁宝桥从2020年3月正式接受研制任务并开始实施,余锋制定了严谨的推进计划,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生产装备情况,结合新产品、新要求,打破传统制造方法,提出新工艺、新方案。为了满足项目工期要求,生产中制定了“小时制工作法”。
任务按小时进行,意味着大量功课得提前做,对研制者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要对设计图纸、工艺方案、工艺流程、制造方法等进行准确细致的“铺陈”,保证上下工序无缝衔接。他带领大伙一头扎进“点线面王国”,作为技术负责人,余锋虽然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但越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要冷静、越要细致,不明白的就翻书,查阅相关标准数据,搞不懂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同事,不清楚的就跑现场找答案,尽最大努力与时间、工期和竞争对手赛跑……
所有的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终于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制造仅用了短短57天,道岔产品于2020年9月底顺利通过出厂验收,成为中铁宝桥跻身国内城轨交通行业领跑者的“扛鼎之作”。
秉持“拓荒牛”精神
奋起直追时的勇气、灵光闪现时的惊喜、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时的冲天豪情……是余锋青春岁月里最闪亮的色彩。
作为一名“85后”,余锋有广泛爱好,然而大多数时间,这些爱好都被他深藏心底。10多年来,余锋用坚持、努力和汗水完成了一个个新产品研发任务:“重庆关节型道岔研制”“云轨试验线首组关节型单开道岔研制”“跨座式单轨替换梁型单渡线道岔研制”“枢轴型四开道岔设计研究”“公司首组悬挂式单轨可动芯道岔研究”等多个新制式轨道交通项目新产品。目前,他又投入到更高速度的新型城轨装备研究中。
“高端制造并非只要有好装备就能生产出我们想要的产品,关键是你得有一马当先的创新能力、深厚的技术积淀、巧妙整合现有装备实现技术转化的能力……这种种讲究,都是躬身实践的结果。”余锋介绍。
为了得到一个工艺数据,他时常带团队钻车间,到项目安装一线,反复论证数十次、数百次,甚至不惜推倒重来。“我觉得年轻人要有一股闯劲,有不服输、不怕犯错的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每件事,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是他给年轻同事的经验分享。正是秉持这种“拓荒牛”精神,余锋和他的团队成长为中铁宝桥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余锋表示,“国之重器”不止于大,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他立志不断攻克难关,努力离这个目标近些、再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