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人到中年恰如秋
◎侯栗梅
  自从学姐发消息说要来我的城市出差,我的手机微信提示音就“嘀嘀嘀”响个没停,你一言、我一语的留言中,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在哪儿见?其实在哪儿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见面的人,我们都盼着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已经三年没有见面了。
  学姐毕业后服从分配去了兰州,虽然我俩的城市离得不太远,但各有各的忙,像这样的机会还真是难得。见了面的我们依旧像以前一样,学姐像老师发问般把问题一股脑地都抛给了我,而我老老实实回答后,她才说起自己的情况。学姐说话时还是那般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间透着优雅、从容,这状态与我刚认识她那时一模一样,尤其是她用食指扶眼镜的标志性动作,让我又想起了曾经青春洋溢的校园时光。
  学姐比我高两届,我们在汇报演出中认识,那时她是团委干部中唯一的学生。从那以后,她就对娇生惯养长大的我格外照顾,有好几次,她看见在食堂慢吞吞吃饭的我,就走过来说要陪我一会儿。她笑着说我像她妹妹,但实际上是她怕我剩饭浪费粮食,要盯着我吃完最后一口才放心。学姐毕业时,没能去她向往的上海,而是分到了再往西北六百多公里之外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多数人的观念还比较守旧,认为学金融的毕业后去那么偏远的地方能干什么,经济落后的地方哪有用武之地呢?要去就得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再不行就去经济特区深圳开开眼界,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机会又多,正好可以学以致用大展身手。那时候的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还没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公布了分配情况后,这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校园里有了一些打抱不平的牢骚话,我心里也替学姐担心着。
  秋季开学后,我收到学姐从大西北写来的信,而她也给母校写了一封。学姐在那封信中感恩老师们的教导培养,让她在工作岗位上很快就得心应手了。因为这封信后来被贴在教学楼光荣榜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当年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在我毕业那年,学姐已经是她所在单位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部门主管,她告诉我别小看西北,更不能小看这里的中小城市,虽然这些地方起步晚些,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经济增长的空间也大。也许是学姐给的底气,我最终还是留在了家乡,像学姐那样开启了人生新阶段的奋斗模式,而这一转眼就二十多年过去了。
  学姐当年的“预言”一一成为现实,我们所在城市的多项经济数据在全国排名中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在见证中、亲历中,不觉白发已悄悄爬上了头,曾经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年龄加起来竟超过了百岁。几年不见,精力充沛的学姐做事执着如初,即便有两张高级职称证书在手,可工作上她依旧亲力亲为,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榜样。都说“人到中年恰如秋”,我之前对此还有些不服老的嫌弃感,但看着眼前谦和可亲的学姐,我不由得顿悟其意并赞同起来,不曾停歇的耕耘过后,就是硕果累累的收获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