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交通运输
第04版:特稿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关于传统诗词如何守正创新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丰盈梦想
买书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关于传统诗词如何守正创新的几点思考
◎刘晓勇
◎刘晓勇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写传统诗词,主要创作格律诗,至今已近二十年了。这些年来,传统诗词这种高雅唯美的艺术形式,已经深深渗入了我的血液,成为我的生活和修养方式。我随着传统诗词走过祖国山河,随着传统诗词经历伟大时代,随着传统诗词品读众多佳作,随着传统诗词认识了很多我所敬重的学者和知者。大自然的造物和人世间的美好,不仅留在我的心中,也让我对传统诗词如何守正创新有了些许思考。
一、传统诗词蕴藏着民族语言的美学基因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孔子删编《诗经》到康有为提出“诗界革命”,传统诗词始终受到国人的由衷喜爱,陶冶着国人的情操,滋润着国人的心灵,激发着国人的创新。
有道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以唐代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经过南朝特别是隋唐以来一千多年文人骚客的千锤百炼,中国的诗词格律已经具备了完美的艺术范式,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是汉字和汉语独特美学特征的标志性体现。仅以五七言律诗为例,它强调“五定”,即“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和“律有定对”,这些规矩带给读者特有的“五美”,即“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和“简洁美”。可以说,格律诗借助汉语和汉字的独特美学优势,创造出经典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辈们在长期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的“黄金定律”。
纵观人类各民族语言的诗歌表达形式,只有以单音节和方块字为特征的汉语和汉字能够实现格律上的“五定”,也只有以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词能够表达汉语和汉字的“五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传统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蕴藏着民族语言的美学基因。
二、传统诗词追求着全兼全顾的整体诗意
传统诗词的好与坏,除了取决于是否符合格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外,更取决于能否通过汉字的排列组合营造出盎然诗意。和现代诗歌追求陌生化、虚无化和极端化的美学效果不同,传统诗词必须努力追求全兼全顾的整体诗意。这个“全兼全顾的整体诗意”包括有机结合的诗情、诗趣和诗格三要素。
诗情贵真,诗词要反映真情实感。孔子点评《诗经》只用了三个字,即“思无邪”,就是说,《诗经》直抒胸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性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把诗歌比作树,把诗情比作根,认为任何诗词必须是真情的衍生物。可见,诗词是诗人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反映真情实感是传统诗词的生命。
诗趣贵新,诗词要抓住瞬时灵感。宋代文学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并不以说理见长,诗歌的生命力在于激发读者的瞬时审美情趣。清代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也说:“有格无趣,是土牛也。”诗词如果光有格调没有趣味,实际上和无生命的泥塑无异。
诗格贵高,诗词要体现高尚境界。南宋学者陈善在其《扪虱新话》中说:“诗有格有韵。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句,格高也;康乐‘池塘生春草’之句,韵胜也。”明代诗人谢榛在点评这句话时,感慨“欲韵胜者易,欲格高者难”,可见格调高远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求。诗词格调之高,就是要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观照社会,以深刻的悲悯情怀体察苍生,以浩瀚的宇宙观点笑对挫折,以严肃的批判思维匡正时代。
三、传统诗词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跳动
“五四”以来,评论家们把不顾平仄不讲押韵的诗歌称为“新诗”,把传统诗词称为“旧诗”,诗的新与旧,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诗词能否真正复兴,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时代的脉搏跳动。
具体说来,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要完成三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要在创作立场上完成由传统士大夫情结向人民公仆情怀的转变。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者,必须扬弃士大夫情怀而具备人民公仆情怀,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做人民诗人,要紧贴民族土壤和民众感情,唱出对国家、土地和人民的真切感情。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完成由古代民本思维向现代民主思维的转变。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者,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民主思维去分析社会现实和民众悲欢,为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鼓与呼。三是要在歌咏对象上完成从反映农业社会向反映现代社会的转向。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者,必须积极拥抱现代民主和科技创新,在快速进步的社会中叙大事、写人物、蕴哲理,用高度提纯的形象与语言,捕捉现代社会更为复杂紧张的变化和现代人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四、传统诗词复兴是年轻一代的神圣使命
舒婷说:“诗歌永远是年轻人的事业,只要有年轻人在,诗歌就永远有它的作者和读者。”诚哉斯言,诗歌不仅属于青年,更属于青春。特别是对于现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而言,能不能吸引年轻一代投身其中,能不能激发年轻一代的创作激情,是关系传统诗词发展的头等大事。
诗词为什么是青年人和青春的事业?因为青年是朝阳,是烈火,是春天,是希望,青年是时代激流的弄潮儿和社会进步的革命军,而诗词也是只有不断探索实验和求新求变才能生存发展的艺术。因此,大力培养诗词青年,对传统诗词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不仅要推动传统诗词大步走进校园,还要在中西诗歌比较中增加自信。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殷夫在1929年译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四行古体诗文本,精华尽出,朗朗上口,随即风靡神州,家喻户晓,靠的就是传统诗词的格律之魅力。此外,也可在学习现代汉语诗歌中互相借鉴。“五四”以来,新诗一直处于一种无拘无束、求新求变的探索过程,形成了现当代文学天地中一幅丰富多彩、亮丽明媚的风景。相较而言,传统诗词则题材语言相似度比较高,缺少众声喧哗的自由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多元化的审美生态,赋予现当代传统诗词创作一份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